行銷心理學

行銷前必修的購物心理學:徹底推翻被誤解的消費行為,揭開商品大賣的祕密
Decoded: The Science Behind Why We Buy
作者: Phil Barden
兩套系統


我們所做的人和決策都有兩套不同的決策繼統在運作:
  • 自動駕駛的內隱系統
  • 人工駕駛的外顯系統
兩套系統合作下,決定我們對產品與品牌的知覺,以及我們的購買決策
內隱的自動駕駛系統經由間接但強大的框架效應,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對行銷人員的含意
  • 若要徹底了解消費者決策,並說服消費者購買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我們需要探究決策的外顯與內隱層面
  • 儘管我們原先已經知道我的決策不只手到外顯因素影響,卻始終無法辨識並管理內隱層面。但是我們有了一套系統性及分析方法,可以管理決策的內隱層面
  • 自動駕駛系統的龐大能力賦予我們一個嶄新的機會,可以去影響消費行為。我們所傳送的所有訊號或許都可以提升我們行銷活動的說服力
購買決策的神經邏輯是依據一項等式:淨值=報償-痛苦。淨值越高就越可能購買
為了提升淨值,我們可以同時運作四個策略層面:
  • 價值(報償)
    • 外顯價值
    • 內隱價值
  • 成本(痛苦)
    • 外顯成本(財務)
    • 內隱成本(行為)
我們需要比較才能做出決策,價值與成本幾本上是相對的
既然價值與成本是相對的,他們可能受到我們身處的情境脈絡的大幅影響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我們不必再強迫銷售與形象行銷之間做出取捨。為了盡量擴大淨值。同一次行銷溝通可以強調品牌或服務提供的價值,加上動人的價格訊息
  • 成本的內隱層面,讓我們可以擴大淨值,而不必真正降低售價
  • 降低行為成本是提升淨值,同時取得競爭優勢的一項強力工具
  • 重新編碼的心理概念
  • 聯合行銷是消費行為的另一個互補面向。它提供我們創新的跳板,並且開啟機會之窗

在大腦哩,知覺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其根據基礎則是過往學習到的經驗
邊陲知覺是極大化行銷有效用的關鍵
我們的記憶不是圖片式的,而是由重要性最高的判斷線索和情境脈絡來進行辨識
  • 從顏色、形狀到品牌標誌,人們會按造記憶中習得的聯想來把我們所傳遞出的訊號,重新編碼成心理概念。購買決策主要便是依據這些心理概念,而非原本那些訊號。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我們的品牌和產品主要是透過模糊的邊陲視野來和消費者溝通。因此我們必須使用即使是在模糊視野中依然有效傳遞訊息的訊號
  • 品牌重新包裝或重新推出時,關鍵問題並不在於我們做了多少改變,而是做了什麼改變。在改變判斷線索時,我們必須十分謹慎。若是想要傳遞某個心理概念,我們可以彈性選擇傳遞的方式,只要那些訊號可以直覺地連結到想表達的心理概念即可,這可以讓我們在執行層面上擁有更多彈性和自由,但也同時可以保證概念層次的一貫性
  • 注意力的核心驅動力來自邊陲訊號和消費者目標的吻合度。吻合度越高,就越能吸引注意力(拉力)
行為經濟學預設原則摘要

決策介面可以在想法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行為,而這些行為轉變則會影響到後續的態度轉變

由於自動駕駛處理過程容易被知覺所影響,所以消費者透過感官所知覺到的種種訊號,就會影響到他們感覺到的淨值。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口號,不會對自動駕駛系統產生作用

我們可以利用三個後設原則,透過決策介面來影響決策:
  • 具體性
  • 立即性
  • 確定性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我們可以省略改變消費者態度的中間步驟,透過決策介面的使用訊號來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和後續購買動作,這可以補強一般非互動性接觸點(例如:廣播)管道的不足之處,後者多注重的態度轉變方面
  • 若要將行銷手法的說服力極大化,有個關鍵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把接觸點改成決策介面?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把消費者從被動地觀察接觸點(例如:電視廣告),轉變成一個主動的決策者?
  • 知覺和經驗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的價值主張一定要讓感官知覺到,感受到才行,否則就會嚴重損及自動駕駛系統的影響力
我們腦內有兩大基本動機驅力:
  • 促進:靠近、前進、奮鬥、向上、得到等等。
  • 預防:躲避、保護、避免損失等等。
行銷的基本目標
  • 安全
    • 這在情感神經科學上稱作驚慌恐懼系統,此系統目的在於免於恐懼,力求被照顧及社交能力(依附、信任、和睦、關懷、傳統)。大腦演化過程以提供保障,確保父母(通常是母親)會照料下一代,而下一代也有強大的情感系統,示意他們需要被照顧(例如:嬰兒的哭聲),之前提過損失迴避、社會認同,現狀偏誤及預設等。而該系統正是這眾多捷思法則的動機基礎。
    • 此系統的主要目的是避開危險,是避免改變、維持現狀、避開不確定性,力求穩定及不浪費精力。
  • 自治
    • 怒氣系統的目標,是以凌駕他人的方式(例如:地位、表現)來避免挫折和憤怒,終極目標是在位階上高人一等和克服阻力(戰勝全力、技壓群雄、克敵制勝)。電鑽可達成此目的,如同抗老乳霜承諾幫你改頭換面找回美麗。神經學家針對此系統詳加分析,結論是:刺激動物頭部皮質下特定部位會引發憤怒情緒。有意主要男性賀爾蒙會驅動怒氣系統,就是睪固酮,在運動時,睪固酮的內分泌會增加。
    • 該系統的主要目標是超越他人,肯定自我,提升個人力量和影響力,開拓視野領域,取得並維持控制權
  • 刺激
    • 尋求系統的目標是藉由找尋刺激、變化、創新等來解悶,有想玩的衝動與此大有關係。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尋求系統已進化到鼓勵我們離開安全堡壘,外出尋找可混合的新基因,因此此系統在青春期非常活耀,強烈驅使我們想消費(從藥物到時尚)。尋求系統已多巴胺為基礎,這是攸關學習的主要賀爾蒙。若給動物一根槓桿,開始刺激他的腦部尋求系統,動物很輕易學到推動槓桿,而且熱烈持續"自我刺激"好一段時間,直到精疲力盡倒下為止。
    • 尋求系統的主要目標是找尋全新陌生的刺激物,擺脫熟悉事務,發覺與探索環境,追求變化,打發無聊和想與眾不同
  • 每個活動都會混如不同目標,像是按摩(刺激目標)、攀岩(自治目標(攻頂...)加上 刺激目標(活力...))
  • 除上述三大目標外,可以找到六大動機(內隱目標)
    • 安全:關懷/信任/親密/安心/溫暖/...
    • 享樂:放鬆/無憂無慮/豁達/愉悅/...
    • 刺激:活力/樂趣/好奇/創造力/改變/...
    • 冒險:自由/勇氣/反叛/探索/冒險/...
    • 自治:自尊/成就/權力/優越/讚賞...
    • 原則:精確/秩序/邏輯/理性/...
以目標為基礎的評價活動,是人腦進行價值判斷時最精細複雜的層面,也是攸關我們能否找出購買動機的重要觀念
  • 品牌與產品是用來達成目標的工具,而工具性正是激勵消費者買的力量
  • 品牌對消費者實現目標的助力有多大,端看品牌和消費者目標之間的關聯。這些關聯引發消費者期待,也決定了品牌的目標價值,消費者會不會出手購買產品取決於目標價值
  • 目標價值分為外顯和內隱兩個層面,要將目標價值發揮到極限。品牌與外顯面和內隱面需皆有聯繫,缺一不可。當價值主張與外顯集內隱目標緊密交織時,對消費者來說就具有最高價值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從定義市場、定位產品、研發到做出市場區隔,行銷策略要發揮強大的刺激銷售作用,就必須切和消費者目標,確認了解與市場消費群切身相關的目標後,我們始能評估將產品做此訂位可有多大的銷售潛力,也就是會有多少消費者基於特定目標購買我們的產品?
  • 產品要切合消費者需要,最起碼得合競爭的基本原則依樣,實現為市場主流的外顯目標,產品與外顯目標有很強的連結,便取得進入市場競爭的門票。我們的經驗法則是:品牌稱霸產品類別的主流外觀目標,便能成為市場領導者
  • 如果產品訴求外顯目標仍無法取得市場優勢,就得靠內隱目標來凸顯特色,與其他同類產品做出區隔,如此一來必定能提高產品的關聯性,確實做出差異化
  • 外顯目標結合內隱目標,構成產品的價值主張(例如自動煞車系統,讓駕駛有優越感),不過外顯目標和內隱目標的關係也不用那麼武斷,何種內隱目標與外顯目標最能捕獲消費者信類,要看整體產品經驗
將策略轉化成訴求消費者目標的訊息
想縮小執行落差

  • 首先我們在擬定行銷策略時,得以和消費者切身相關且能做出市場區隔的目標為基礎
  • 其次,以此策略維指導原則來塑造產品經驗與消費者溝通模式,並判斷執行手法是否有效落實策略
情緒概念過於模玲兩可,無法在我們執行行銷策略時指引明路,也因情緒太過空泛。難以憑此提高產品在市場的差異性
若要價值主張能取信於消費者,產品經驗須釋出訴求既定目標的具體訊號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奠基於消費者目標的策略,清楚指引我們在各接觸點該怎麼落實,尤其拜內隱目標所賜,價值主張有機會以創意、切和消費者目標且具差異性的方式呈現
  • 一旦以消費者目標為根基的行銷策略確立後,我們在評估如何執行時,焦點從"我們喜歡這個做法嗎?"轉移到"這個做法符合策略嗎?"根據借來的記憶及環境統計,便能客觀回答後者
  • 將產品經驗拆解成一個個可知覺得本質,是我們發展有關聯,獨特,可信的價值主張的有利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