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說重點
- 提出假說
- 我們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提高產能/效能?
- 我們的產品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 產品可以怎麼樣的改良?
- 法律法規下(法律跟廠商之間的品質/原物料要求),我們要怎麼應對?
- 使用5 WHY,來處理假說的答案或是處理方法
敘論:什麼是假說思考?
首先要有假説-提出假説的好處是能加速解決問題的速度,而且能避免一開始就陷入資訊流沙,能藉著思考描繪問題框架。
運用假説-運用假説的好處,可以用看病來比喻。當病人就診時,醫生並不會馬上要病人做各式各樣的檢查(網羅思考),而是會根據病人的描述初步判斷,並提出一些假説。這時的假説可以分成兩種:發現問題的假説,以及解決問題的假説,前者是用於初步的掃描,探清真正病因,後者是根據這個病因提出解方,並追蹤成效。
看清問題框架-假説思考另一個將內田和成解救出來的好處,就是幫助決策者看清問題框架。
我歸納出的步驟如下:
- 根據有限資料,提出初步假説
- 勾勒現狀、結論和提案框架
- 調查可驗證初步假説的具體資料,修正假説
- 重複二、三步驟,直到提出合理結論
- 根據現況,配合結論調整提案策略
- 商業知識的重要
顧問還得考慮根據各種可能性提出假説:
訪談技巧-採訪前同樣要先弄清楚客戶的業務,並利用「反向思考」、「極端思考」和「歸零思考」釐清問題框架,這樣訪談時才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突破現有框架思考:要將客服中心的員工數量與運營成本消減一半以上,該怎麼做?
同時,不要忘了做筆記,除了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緒,也便於對客戶進行展示
- 客戶說法判斷假説消費者不買東西了 為什麼消費者不買了? 消費重心轉向其它產品
- 競爭者沒推出新產品 競爭者的銷售有上升嗎?為什麼? 競爭者口碑宣傳較好,或讓利給分銷商
- 便利商店銷售額在增長 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為何? 消費地點產生變化
- 價格競爭白熱化 價格是否為消費者主要考量? 末端通路在打價格戰
- 把自己當成消費者:我為什麼會用這項產品?哪些功能是我需要的?
- 把自己當成員工:我要怎麼擺貨架上的商品,才能兼顧熟悉感和新奇感?
- 把自己當成競爭對手:我會怎麼攻擊這間公司?
突破現有框架思考:要將客服中心的員工數量與運營成本消減一半以上,該怎麼做?
同時,不要忘了做筆記,除了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緒,也便於對客戶進行展示
問題樹-好的假説經得起檢驗,也能帶來行動,最後顧問們應該要能將假説結構化。前面有提到結構化是什麼,結構化其實就是根據現有資訊,將問題解決的步驟畫成流程圖。既然客戶在前面的訪談中談到了四個問題,顧問也產生了基本假説,便能根據問題的大小畫出問題樹,再著手進行調查。
如果將前面的問題區分成兩類:「需求減緩」或「競爭失利」,那可以將所有資訊根據層級細分在這兩個類別底下,比方說「需求減緩」下面有「消費週期」和「消費重心轉移」;「競爭失利」下面有「產品」和「產品以外的因素」,那前面分析出的「價格戰」和「消費地點變化」應該屬於「產品以外的因素」。照這個方法分類,顧問可以很快辨別問題框架,以及解決問題的順序。
驗證假説-如果你已經瞭解如何提出假説,那該如何驗證假説呢?作者將驗證假説的方法分為以下三種:
- 試驗主導型驗證-提出假説以後,透過頻繁調整價格、變更產品策略測試市場反應,驗證假説。
- 討論主導型驗證-就是將自己腦中的假説拿去問人,
- 一定要構建假説:要先讀資料,要有初步想法,才能參與討論
- 不要否定假説,要深化假説:不要直接打槍別人的想法,要思考背後的邏輯,或循循善誘
- 吃小虧佔大便宜:討論的目的不是分出勝負,有時要以退為進,才能得到答案
- 要有各是各樣的參與者:聽取多方意見,發現盲點,驗證假説
- 分析主導型驗證-又細分為「比較、差異主導型」、「時序主導型」、「分布主導型」和「因數分解主導型」
- 驗證方法除了測試和問人以外,就是查資料了,不過讀資料前要先有假説,才不會浪費時間,也不該對數據太過鑽牛角尖。
- 前面提到面對一份資料時,顧問該注意到些什麼,這裡作者則具體點出幾個針對定量資料(Quantitative Data)的思考方向,即「比較、差異主導型」、「時序主導型」、「分布主導型」和「因數分解主導型」。
- 比較、差異主導型:針對兩到三件具可比性的類似事物進行比較,並解釋差異,如競爭對手的財務資料。
- 時序主導型:觀察資料如何隨著時間變化,並解釋變化。
- 分布主導型:設定比較指標,觀察散點圖,並解釋指標之間的關聯,和不同象限的意義。
- 因數分解主導型:將單一指標拆成多項指標的和或乘積,並分析問題主因。
- 其實這些分析方法都很簡單,一旦資料在手,看出變化都不難,但我覺得真正難的是解釋各式各樣的變化,並找出問題所在,這仍然和商業知識基礎有關。
- 這邊的「主導型」,其實指的是驗證假説的方法,通常顧問不會只用其中一種,而是會混和使用。作者以許多實務經驗,說明使用這些驗證方法的情況和注意事項。
提高假説思考力-經常思考 So What?
這邊的 So What,指的是思考現象背後的意義。或許你一開始沒辦法預測、推敲高深的金融市場變化,至少你可以試著想想「路口早餐店漲價了,會造成什麼影響?7-11 生意會變好嗎?」,或「蘋果推出 iPhone SE 以後營收會增長嗎?這跟它的產品佈局有什麼關係?」。著手思考自己身邊感興趣的話題,建構假説,並梳理自己對商業世界的認識,就從習慣問 So What 開始。
不斷問「為什麼?」
與 So What 類似,練習對各種現象問「為什麼」,也能深化腦中的各種假説。不過不只為什麼,前面提到的 5W1H 也是很好的思考方向。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一方面要多想幾種答案,一方面要根據有趣的答案深入挖掘,如此反反覆覆才能得出結論甚至對策。
這邊的 So What,指的是思考現象背後的意義。或許你一開始沒辦法預測、推敲高深的金融市場變化,至少你可以試著想想「路口早餐店漲價了,會造成什麼影響?7-11 生意會變好嗎?」,或「蘋果推出 iPhone SE 以後營收會增長嗎?這跟它的產品佈局有什麼關係?」。著手思考自己身邊感興趣的話題,建構假説,並梳理自己對商業世界的認識,就從習慣問 So What 開始。
不斷問「為什麼?」
與 So What 類似,練習對各種現象問「為什麼」,也能深化腦中的各種假説。不過不只為什麼,前面提到的 5W1H 也是很好的思考方向。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一方面要多想幾種答案,一方面要根據有趣的答案深入挖掘,如此反反覆覆才能得出結論甚至對策。
留意日常話題-前面的訪談技巧提到顧問有時會用極端或歸零思考深化假説,換作日常練習也是一樣的。把自己當成上司、供貨商或銷售人員來思考問題,而不只是末端的消費者,就可能模擬完整的決策過程,並挖掘到一些平常不曾注意的細節。我之前也曾強調好的分析一定要有立場,練習換位思考,從不只想到你自己開始。
假説思考的好處:
- 假説思考能加快工作效率,並提升工作品質(首先要有假説)
- 就算一開始不適應,也要從結論思考(提高假説思考力)
- 就算做錯了,只要重做就好(首先要有假説、不要害怕失敗)
- 將身邊的人當作練習對象(留意日常話題)
- 專注在問題框架,而非細節上(運用假説)
獨特的策略=既成理論架構+Insight
策略就是理想中期望的樣貌,扣除現況,然後針對如何消除中間落差,所發想出具體的解決辦法。為了產出有價值的策略,大多奠基在既成的理論架構與經驗上,再根據情勢判斷、創新創意與獨到的見解,所形成的Insight,兩者所激盪激盪而得。
Insight=速度+視角
Insight翻譯成洞察、見解或觀點,但Insight這詞本身是為了制定致勝的策略所必須具備的用腦方式,以及以此發想的獨特觀點,重點在於思考方式與推演過程。
速度=(模式辨認+圖表思考)X 假想檢驗
運用假說思考與論點思考的方式,快速找到問題核心並提出解決方案。當然如果要能迅速地找尋出問題本質,有賴於經驗的累積以及對策略理論的精髓「模式化認知」並純熟運用,同時藉由「圖表思考」充分活用對圖像的理解、創新創意與感性奔放,藉此大膽建立假說。最後透過理性與邏輯思維,來做「假想檢驗」,以飛快的速度執行假說的檢驗、修正與再檢驗的工作。
如果我們能訓練將眼前的各種現象圖表化,再透過圖像認知、創意與感性理解來掌握圖表意象,能夠更有效提昇思考速度。而圖表化不但能幫助我們以單純的方式掌握複雜的現象,也能讓我們能夠操作圖表已進行各種沙盤推演。
另方面,想要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管理顧問,更需要具備模式辨認(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藉此以各種不同角度認知模式,或是將幾個模式組合起來,迅速掌握現況,並建立適當的假說。
其中關於活用圖表思考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平均值誤導,留意並思考背後的個體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de-average的概念。許多數據常常經由某種方式加工,被轉成平均值,所以呈現出來的並不一定是實情。為了建立好的假說,我們得做的第一步,是把平均值背後的原始資訊回歸原貌,也就是說盡量全盤檢視愈完整的數據資料、統計方法以及基準(benchmark)參考比較愈好,尤其有時候極端值更能發現些端倪或者不同的見解(因狀況而異)。
其中關於活用圖表思考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平均值誤導,留意並思考背後的個體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de-average的概念。許多數據常常經由某種方式加工,被轉成平均值,所以呈現出來的並不一定是實情。為了建立好的假說,我們得做的第一步,是把平均值背後的原始資訊回歸原貌,也就是說盡量全盤檢視愈完整的數據資料、統計方法以及基準(benchmark)參考比較愈好,尤其有時候極端值更能發現些端倪或者不同的見解(因狀況而異)。
視角=廣角視角+顯微視角+變形視角
嘗試用不同角度來觀察問題。
嘗試用不同角度來觀察問題。
- 廣角視角將以往不認為是市場的部分,重新定義成為自己的市場,以此為基準發想出新點子。或者從價值鏈的上下游,重新檢視企業活動,並將自家企業的事業領域擴大思考新的可能。又或者將時間軸拉長觀察市場整體的變化與未來發展趨勢,也是一種好的方法。
- 顯微視角就是將自己徹底化身為使用者,掌握購買行為的全貌與細節,包括TA persona的掌握或者consumer journey的mapping等,都能透過訪談、調查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心聲,以及真正的核心客群的模樣。又或者在營運上或財務上找出能牽一髮動全身的施力點,也就是善用leverage的概念,找到企業關鍵成功因素,來放大你的營運成果或營收利潤。
- 變形視角是最有趣也最常被忘記的切入觀點。實際執行專案時,最常用的是尋找異質點(outlier),透過原始的數據資料,尋找離群值,視情況並透過深入研究去找尋線索。雖然統計上我們常將這些離群值去除,以免影響整體平均值,但有時候在這些離群值上,能聽到與一般消費者不同的聲音與想法,更可能因此找出新的利基市場。至於其他的變型視角,當然也包括反向操作或類推思考等方式去嘗試尋找新的可能。
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團隊的異質性愈高愈好。雖然異質性愈高、成員背景愈複雜,在團隊管理上不太容易,但對顧問業來說,即使聚集許多優秀人才,如果這些人同質程度太高,那麼制訂策略時也會欠缺原本必要的腦力激盪,無法產生有創意或不同觀點切入的Insight。
另方面,在團隊成員進行創意發想與專案討論時,可以遵守PNI原則,以利於團隊運作。所謂PNI法則,P指的是所有人在進行議論時,一定要由正面意見(positive)開始說起,接下來則依序是負面意見(negative),以及有趣評述(interesting)。平時養成此習慣,也有利於團隊進行溝通,與不同想法意見的人,激盪出更強大的可能,產生更大的綜效。
論點思考-最危險的事情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
另方面,在團隊成員進行創意發想與專案討論時,可以遵守PNI原則,以利於團隊運作。所謂PNI法則,P指的是所有人在進行議論時,一定要由正面意見(positive)開始說起,接下來則依序是負面意見(negative),以及有趣評述(interesting)。平時養成此習慣,也有利於團隊進行溝通,與不同想法意見的人,激盪出更強大的可能,產生更大的綜效。
論點思考-最危險的事情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
論點並非乍看即知,單純的問題;論點不等於現象,也不等於觀察到的事實。
論點會變動:
- 論點因人而異
- 論點隨環境而變化
- 論點會進化
首先必須釐清「問題能不能解決?」挑戰無法解決的問題,只是時間、人力、物力的浪費而已,成效不會彰顯。只要知道無法破解就該立刻捨棄該論點,重新進行論點設定。
可以簡單破解,容易實行,只要付諸實現就能在短時間內顯現極大成效的論點,就是「脈絡好」的論點。
建立「論點假設」的三種切入法:
- 提問,聆聽對方說明
- 拋出假設,觀察對方反應
- 實地走訪現場 →雖然對前陳主管有微詞,但他的科學方法我倒是學到不少,尤其是到「現場」看才能找到真正問題。
提高論點思考能力的方法
解答的問題正確嗎?
篩選可能的論點——策略思考的出發點
- 隨時抱著問題意識做事→養成習慣對問題質疑,質疑這是真正的問題嗎?
- 改變觀點(垂直)→巨觀、微觀,上位、下位等觀點
- 思考多個論點(水平)→正、反觀點和旁觀者觀點。
- 解決問題,一切從設定問題開始,論點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對於被指派的問題存疑/論點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最上游步驟
篩選可能的論點——策略思考的出發點
- 論點思考的「論點」,究竟是甚麼意思?
- 針對課題排定優先順序,並限縮範圍/論點思考的四個步驟
- 論點不等於現象
- 避免設定論點之前直接解決問題/一般問題不足以當成論點/那真的是論點嗎?
- 論點會變動
- 論點因人而異/論點隨著環境而變化/論點會不斷進化/透過作業或討論,將可找到其他論點
- 大膽推測
- 如何知道好釣場?——建立假說/從似乎能夠明確區分黑白之處切入/探索業主較不關心的領域/連鎖式切入法——問五次「為甚麼」/繼續往下深掘?還是另起爐灶?
- 看清「脈絡好壞」
- 堅持問題一定要有辦法解決/捨棄解決機率低的論點/判別脈絡好壞的感覺/選項多寡也是重要因素/只要實行就有成效的論點,就是脈絡好的論點/想要一網打盡,最後卻一事無成/經驗有助於提高命中率
- 進行探查
- 拋出問題,觀察對方的反應/建立「論點假說」的三個切入法/反覆提問,才能找對問題/出其不意的提問,有助於找對問題/到現場實地探查/除了訪談,也要親赴現場實際感受
- 摸清委託者的本意
- 思考發言的動機、意圖與背景/憑直覺,聽懂對方的「弦外之音」/易地而處,站在對方的觀點思考/讓對方感到既興奮又期待的提案
- 參照抽屜,善用腦子裡的隱形資料庫
- 抽屜,改變聆聽的角度
- 將論點結構化
- 整理篩選的論點/思考位於上層概念的論點/結構化也需要推測/有時也會考量效果,從中小論點開始實行/切記!論點具有層次的差異/掌握全貌、從眼前工作著手/找到論點後建立結構
- 首先,從掌握現象開始
- 大膽推測
- 透過訪談,輸入相關情報與資訊
- 對照抽屜——借鏡類似案例
- 透過結構化確認論點
- 不能永遠一輩子當個作業員
- 論點導出的解決方案
- 隨時抱著問題意識做事
- 不斷思考「真正問題究竟是甚麼?」的態度/問題意識培養論點思考的能力
- 改變觀點
- 提升論點思考三要素——視野、立足點與觀點/視野——把目光轉向平常忽略的方向/立足點——抱著「比現職高二級職位」的心情工作/觀點——嘗試改變切入點
- 思考多個論點
- 提不出問題,是很危險的事情/思考替代案時,上下左右的論點很重要/釐清自己主張的論點/想像反對者的意見
- 增加抽屜
- 問題意識有助於充實資料庫/不蒐集、不整理、不記憶/遭人反駁時,閉嘴聆聽不說服
- 論點思考的效用
- 如何指派成員完成工作?/視成員的力量,區隔使用論點的層次/為了培育人才,給予論點勝於假說/偶爾容許對方失敗
- 論點與假說的關係
- 論點思考與假說思考密不可分/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需要再三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