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

人腦的兩種系統
  • 系統1是直覺系統,運行起來速度快,消耗腦力較少,不用意識控制,又稱為快思考。
  • 系統2是非直覺系統,有意識進行,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主動控制,又稱為慢思考。
Daniel Kahneman通過各種心理學實驗的成果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在主觀上,往往覺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理性在掌控著自己的決策。但實際上,直覺(系統1)才是你行動的依據,你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在直覺的指引下,在無意識之間完成的。
 
創造力是超強的連結記憶,好的心情對直覺有強力的效應。
  • 系統1:好心情/直覺/創造力/對系統一的依賴
  • 系統2:悲傷/警覺/懷疑/分析/努力是聚集在一起的
  • 所以-我今天心情好,這表示我的系統二比平常虛弱,我得更加小心
一個合理而一致的故事在你讀到句子時,立刻就建構起來。像是遲到連結到生氣。這是系統一的自動操作,系統二是有意識地自我,提供原因的解釋,並接受這樣的因果關係
宗教的起源也是建構在系統一上,因為人傾向於把不對的因果思考應用到需要統計推理的情境上。但是系統一沒有能力做統計推理,系統二可以透過學習去做統計思考

不那麼理性的原因
因為有意識決定(系統2)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類大腦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願意多付出這些注意力。在這種惰性之下,系統2往往會對系統1的直觀判斷無條件接受。系統1的直覺式快思考,也就成為了人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

系統一好騙有容易產生偏見,系統二是管理懷疑何不相信的,但有時系統二會太忙或太懶,就容易想信空洞沒有說服力的話。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情況下,系統2會更加弱勢。簡單說就是在疲倦或飢餓的情況下,人比較容易仰賴預設立場
 
月暈效應-當人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包括那些沒有觀察到的事項
也說明人們依照已知的訊息建構出合理故事,增強他們的信心。這跟故事的一致性有關,跟完整性無關。所以會發現知道一點點反而容易把所知道的編成合理的故事
WYSIATA原則-用來判斷與選擇各種偏見做出的解釋(驟下結論)
  • 太過於自信
  • 框架效應-像是廣告的90%存活率跟10%死亡率的差異
  • 忽略機率-有時沒注意到以為看得的是全部,而忽略基礎線的不平等,而不能比較
如何避免系統1帶來的偏見和失誤,改進我們的思維?

避免失誤,就慢慢來思考-既然偏見和失誤往往與系統1的主導地位相關,那麼要解決問題,從原理上來說很簡單,就是放慢思考。
 
放慢腳步,主動的激活系統2,來對系統1的直覺思考結果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系統1的缺陷,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Daniel Kahneman認為,系統2是懶惰的,要讓這個懶惰的系統變得勤快起來,就需要刻意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來自於外部的提示。

這兩種方式相比較,外部提示往往是更加有效。
其中原理與人類的一種心理特徵相關。
  • 舉例來說,質疑別人往往會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特別是在自己面臨重大決策壓力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質疑,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
  • 這也是成語「旁觀者清」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尋求他人意見
  • 假如我們身處一個機構之中,身邊就會有很多旁觀者。
  • 這時候可以利用旁觀者清的原理,讓他們輕鬆給出建議,這些旁觀者會用他們來自於系統2的慢思考,來幫我們糾正自己系統1的快思考,避免可能導致的錯誤。
  • 雖然集體討論會有效率不高的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卻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可以啓動很多人的慢思考,減少快思考可能帶來的偏見與失誤。
作者舉兩個集體決策的方法:分別是事前驗屍法以及飲水機暢談法。
事前驗屍法
  • 先假設失敗,再進行決策
  • 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導致這件事失敗的可能原因,同時按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
  • 這樣可以未雨綢繆,預防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飲水機暢談法
  • 輕鬆漫談,從中決策
  • 讓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辦公室的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
  • 去面對這些批評雖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氣自我批評,還是容易得多。
  • 而無論是聽別人的閒言碎語,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目的都是一個,讓思考慢下來,讓系統2運轉起來,盡量避免系統1的直覺思維和快思考,可能給你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稟賦效應或厭惡剝奪(英語:Endowment effect),形容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他對該物品或資產的價值評估要大於沒有擁有這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