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轉化限制
- 心態
- 1.受限者/調適者/脫變者
- 三者差異
- 受限者-當有限制時,這類人會降低自己的企圖心
- 調適者-拒絕降低自己的企圖心,但會另尋他法來實現原先企圖
- 脫變者-將限制視為機會,並設法利用它,甚至企圖心會越來越強
- 評估自我遇到挑戰時的心態/方法/動機
- 心態-我們是否相信自己能做到?
- 方法-我們知道如何著手嗎?
- 動機-我有多想做這些事?
- 2.突破路徑依賴
- 造成路徑被"鎖定/依賴"的問題,來至原有的習慣跟良好做法/成功作法/共同偏好的作法,所給的結果。容易造成思維僵化
- 逆向創新-不直接在已開發市場競爭,而迂迴到開發中市場,成功推出新產品後,還進入已開發市場
- 問題常發生在
- 為我們傾向與偏誤命名,並找出探究我們路徑依賴的給一項元素
- 開始假設-支持目前做法的基本假設?那些可能不再適用於轉化限制?如何改變它們?
- 例行作業與各項流程-哪些流程是不可以改動的或不可或缺?那些可以放寬限制並尋求其他方法?
- 預期中的解決資源-我們習慣在那些地方找答案,如果不再從那邊找答案時會如何?我們該怎麼辦?
- 關連與關係-我們仰賴內部與外部的關係是什麼?為何這些關係不足夠?哪種新關係可以使我們更有彈性,靈活,願意嘗試各種機會?
- 關鍵績效指標與成功評量-我們如何測量成功?這些評量會限制未來的可能性嗎?新的評量會為我們開啟新的機會與思考方式嗎?
- 方法
- 3.提出挑戰性問題
- 矛盾狀態的價值-要A就不得B,這會刺激對"兩者兼得"的思考
- 限制性問題(重大限制)
- 基本限制-沒有店面...
- 資源限制-預算/人員/知識/...
- 時間限制
- 方法限制-例如在無法調整的的情況下,贏得比賽
- 問題的另外一端(企圖類型)
- 成長的企圖
- 影響力的企圖
- 品質的企圖
- 優越的企圖-最好的什麼
- 體驗的企圖-給顧客有什麼的體驗
- 不合理要求的四大來源
- 當權者-各類產品或行為準則的規定
- 客戶-符合它們要求的產品
- 消費者-選擇越多就越挑剔
- 競爭者-像是新服務出現,飯店業者就需改變
- ●若我們自己不提出挑戰性問題,就會有人幫我們提出,到時候我們就會屈居人後
- 4.如果--就能
- 很多辦不到的理由是"因為....所以不能",改成"如果--就能"
- 以全然不同的方法定義資源
- 尋找全新方法來解決各類短缺
- 轉化現有資產以滿足新目標
- 結合各種創新課程與技能
- 常見的"如果--就能"類型(如果...就能辦到)
- 如果我們把他當作...就能...
- 如果讓其他人去...就能...
- 如果我們能省略X...就能Y...
- 如果我們能取得...知識,就能...
- 如果我們能引進...就能...
- 如果我們能用Y取代X...就能...
- 如果我們以...來資助的話,就能...
- 如果我們能將...兩者合而為一,就能...
- 如果我們利用...資源,就能...
- 5.開創豐富資源
- 妨礙變通的原因
- 我們只能利用那些可直接掌控的資源
- 都是別人給的資源,自己不會去找
- 我們沒到自己領域外的地方,尋找豐富資源
- 我們看不清楚或不夠了解自己擁有那些可以換取他人豐富資源的資慘和各種價值
- 發現身邊可能的資源所在
- 利益關係人
- 外部夥伴
- 資源擁有者
- 競爭對手
- 豐富資源架構
- A象限為立即機會-以上4點都為A象限
- B象限為屈罰動機的合作對象
- C象限為自願性結盟
- D象限為遙遠又無所謂
- X軸
- 右邊認為自己缺乏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交換)
- 左邊-不認為自己缺乏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 Y軸
- 右邊已建立互惠關係(具影響力)
- 左邊尚未建立互惠關係
- 建立互惠合作,資源倍增
- 動機
- 6.啟動情緒
- 注入堅持到底的力量
- 成功變革所需的各項元素
- 改變的壓力+共同願景+付諸執行的能力+可行的計畫 = 成功
- 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