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論

君主論拿到現代來使用,比較適合用在商業上
君主可以是指公司高層也可以是公司本身
臣民或民眾可以是只顧客或是一般大眾
  • 第一章 君主國的種類及其獲得之方法 
    • 世襲王國
    • 新奠基締造的王國,
      • 即那些推翻了原世襲王國從而得以建立新的家族統治的國家。
  • 第二章 論世襲君主國 
    • 世襲君主國的利弊
      • 好處在於擁有較為穩固的統治,由於所謂的「習慣性傾向」,那些世代傳承的統治法則早已被人民所接受,只要統治者不越矩,不做過分出格之事(例如荒淫無度),又能隨機應變,順應民心安邦治國並非難事。
        • 即使才能平庸,守成絕無問題
        • 除非遭遇不可抗拒之外力,導致王位被篡,只要篡位者犯任何一點小錯(過失),失位君主隨時有機會復位
      • 而弊處也正在於墨守陳規遵循舊制而缺乏變革的意識,其終究將要被歷經改革得以強盛的新興國家所侵犯。
    • 除非惡行重大,世襲者比較沒理由何必要傷害百姓,所以受到愛戴是合情理的,畢竟長期而且持續的統治使得變革的記憶與原因招人遺忘,因為每次變革都是為了下一次變革鋪路
    • 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每一個變革總是為新變革做準備,並促成另一個新的變革的發生!」
  • 第三章 論混合君主國 
    • 相比於世襲制王國,混合君主國的統治難度要大的多,因為:
      • 人總是喜歡更換新東家,希望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此信念促使反抗,但未必比較好,也可能每況愈下
      • 新君主征戰的武力必然對被兼併的百姓造成傷害,因此 君主國無異於跟所有受到戰爭的百姓為敵,且無法跟幫助你取得權力的人維持友誼,因為你不可能滿足他們的期望,也不能採取強硬的方式對付他們,因為你對他們有所虧欠。
      • 所以不論有多麼強大的武力,進入佔領地總需要當地居明的支持
        • 誠然,萬一占領地被反叛佔領之後,反叛地區再度被佔領,就不容易失去,因為統治者會毫不猶豫因利大肆嚴懲人犯,搜捕可疑分子,在兵力薄弱的地方加強戒備
    • 作為被征服土地的原有居民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會有對征服者的抵觸感,如何鞏固新政權是征服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對此作者區分了兩種情況:
      • 第一種:當新的領土從與征服者語言、風俗習慣等較為接近的國土中征服而來時,新統治者需要從兩方面做起:
        • 其一:通俗的說法即是「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對所征服土地尚存的舊勢力殘餘予以徹底消滅。
        • 其二:維持該地區原有的語言,風俗習慣、法律等社會規範,給予一定程度的尊重。
        • 也就是消滅原統治者的王室,其餘照舊張辦理。因為生活方式與習慣相同自然會相安無事,衝突比較少會發生
      • 第二種:當新的領土是從與征服者語言、風俗習慣等存在較大差異的國土中征服而來時(包含律法也都不一樣):
        • 其一:新的統治者應實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親自駐守安營紮寨,以防暴亂。好處在於即使出現叛亂事件也可以及時鎮壓;同時還可防止財富被不法官吏所掠奪;最後能夠及時解決當地臣民的伸張求助。總之利大於弊。
          • 不然聽到動亂消息時已經是太嚴重,來不及亡羊補牢
          • 且有君主坐鎮,官員比較不會豪取強奪,平民也就比較樂意求助於君主
        • 其二:建立殖民地是安邦的有力措施,既省事又經濟的治理方法,其原則是盡可能把對當地原有居民的損害降至最低。
          • 否則勢必要維持相當數量的兵力,但是建立武裝部隊的弊端,即浪費大量財力同時極易激起當地被征服居民的反抗。
          • 換句話說,比較符合經濟利益,殖民者向心力強,衍生問題少,不會造成威脅,因為受害者是流離失所的人
            • (對待被征服者不是安撫就是殲滅,因為人受到輕微傷害會尋求報復,受到重大傷害就算想報復也無能為力,即 害人就要害到底,以便杜絕後患)
        • 除了以上兩種統治措施外,如果居主占領者如前面所敘事各方面都跟自己國家不一樣,那麼應該使自己成為勢力較小的鄰邦的領袖或保護者,並且盡可能的削弱勢力較大的鄰邦
        • 還要步步為營阻止旗鼓相當的勢力進入鄰近地區(外國勢力的滲透),因為外國勢力有機會進入往往是因為有人出於野心或恐懼而對統治者不滿,於是尋求外力干預。也就是提防那些被征服的弱小領地為了生存而投靠境外勢力顛覆自己的行徑。
          • (以外來勢力的角度)通常這些引入的勢力(派出殖民團隊),只要小心別讓他們(小領地的人)掌握太多的權威和勢力(也就是安撫較小勢力別讓他們壯大),那麼以自己武力加上歸順者的支持,他很容易壓制他們之中較大的勢力(壓制較強大的勢力且不容許勢力強大的外國人有立足之地),自然而然的稱霸該地區。(如果處理不好也可能很快失去占領地)(馬其頓戰爭 為例子)
          • 不可引入旗鼓相當或更強大的勢力,因為可能會帶來一個後來可能把自己趕走的競爭對手。征服成功會受讚揚,不會受譴責。如果征服不了卻又不計代價要征服,那就必須譴責。
          • 通則:壯大別人勢力終究導致自己的滅亡,因為這樣的勢力無非源於狡猾或武力,可是勢力已經坐大的人對狡猾和武力會有戒心
    • 其他:國家事務要能及早看出所醞釀中的事情就可以迅速矯正,如果延誤會變成更大的問題。以羅馬人為例,他們絕不至於為了避免戰爭而任由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為他們知道戰爭不可避免,延誤時機只是把優勢拱手讓給別人
      • 寧可享受自己實力和智慧所帶來的好處,而非時間,因為時間巨輪向前推動,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可能帶來好處也同時帶來壞處,反之。
      • 不應該為了避免戰爭就容許混亂,因為戰爭無從避免,拖延只會對自己不利
  • 第四章 為何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國在其崩逝後並未反抗其繼任者
    •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被征服者的性質造成的。大流士王國是一個絕對君權統治的國家,這種國家難於攻打但易於統治。
    • 為此他在本章開頭就分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君王治理類型:
      • 第一種是君王以絕對君權統治的國家,朝臣是他的僕人經由他的恩准幫助他治理王國。這種國家裡,君王之下都是沒有實權的奴才,很難滲透這種層層嚴密的中央集權統治而分化之,離間之。但也正因為這種「一人獨大」的局面,一旦君王被強力征服,其下的層層官員也將不堪一擊。
        • 所以要進攻該國家必須考慮他們團結一致,必須完全依賴自己的武力,而不是仰賴他們內亂,但是一擊敗他們,除了王室成員,根本沒什麼好怕的,所以只要消滅王族,就可高枕無憂,因為其他人在百姓前沒有威信
      • 第二種是君王和貴族共同治理的國家,貴族地位不是君主恩賜,而是來自自身血統。可以說政局複雜,各種牽制關係、利益和矛盾糾結,外部勢力可以較為輕易的收買分化各種不同勢力從而最終使其毀滅。但同時也正因為複雜的利益關係和那些殘存的貴族勢力可能產生的新的不滿和變革欲,使得新生的政權極易再次陷入毀滅的境地。
        • 只要得到王國內部某些貴族支持,就可簡單進入,因為總是找的到心懷不滿和可望改變的人,但微詞困難重重,協助你的和被你壓制的同樣使你疲於應付。就算斬草除根也沒有用,因為貴族就是雄霸一方的存在,都有能力與你作對。既無法滿足他們,也無法消滅他們,隨時可能得而復失
      • 換句話說地一種要征服困難,但容易統治,第二種征服佔領比較容易,但要維持統治卻相當困難
        • 大流士王國正是屬於第一種類型,因此亞歷山大付出巨大代價將其撃潰,但之後卻可以較為穩固實施統治,正如書中所言:「假如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承者們能夠團結一致的話,那麼他們可以永久地享有這片土地;除非他們因為起內訌而引起一系列的糾紛,不然王國是不會有動亂的。」
  • 第五章 關於佔領前在自有法律之城市或君主國當如何統治 
    • 對於已習慣在自己的法律下的自由國家,征服後有三種方法來維持既有成果:
      • 第一種:毀滅-徹底摧毀原有法律等舊制度
      • 第二種:征服者坐鎮被征服地區,親自統治
      • 第三種:尊重原有法律等制度,但需要按期進貢,且建立一個忠心的「寡頭制」政府。
        • 在君主扶持下成立的政府,知道沒有你友善和保護無法獨當一面,一定會竭盡所能與你維持友好關係
        • 想保有習慣於自由生活的城邦,最便捷的途徑是透過該城邦公民借力使力
    • 所以習慣於自由的城邦或地區而言,最好的辦法即是第一種和第二種。「任何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自由城市的新生統治者,若不以摧毀這個城市作先決條件,那麼他所得到的報應則是坐以待弊。」因為原有居民隨時可以恢復舊有統治秩序下的自由和法律為理由起義推翻現有統治,這種所謂的「復仇」心理使得新生的政權面臨很大的威脅,因而統治者要不選擇徹底毀滅,要不選擇親自統治。
    • 反之,習慣於君主統治的城邦或地區,一旦統治家族滅絕,一方面習慣統治,一方面失去舊君主又無法選新君主,也不知道該如何過自由生活,所以不會輕易揭竿而起,這使征服者容易爭取到民心,進而得到支持
  • 第六章 關於依靠自己的武力與長處取得的新君主國
    • 人幾乎總是走別人走過的路,所以效法他們是事跡,模仿最出類拔萃的人,即使能力不足他們,但至少可以受到薰陶
    • 鞏固王國:在建國最困難的是,鞏固國本而不得不創設新規範和措施。沒有什麼事比引進新制度更棘手,因為實施起來困難,推廣起來也處處是風險。因為新制度代表會和既得利益者為敵,而因新制度受益者會跟他站在同一陣線,但可能不會太積極,因為恐懼(萬一對方還有法源依據),部分原因是懷疑,人天生不信陌生的事物,除非有親身經驗。一旦有敵意的一方逮到機會發動攻勢,他們就可能一起圍攻,如果守方總是三心二意,和君主的處境同樣岌岌可危
    • 如果想要檢討以上問替,就必須知道開創新制度的人士憑自己實力,還是仰賴別人支持。(即落實改革藍圖,是要求助於人,還是施展自己權力)
      • 仰賴別人,通常容易處處碰壁,落得一事無成的下場
      • 憑自己本事施展實力,會很少遭遇到任何危險
      • 這不難理解同樣是先知,手握權力者是勝利者,赤手空拳則否
    • 民眾天生反覆無常,說服容易,彈藥他們堅定信念就難,因此要未雨綢繆,一但他們信心動搖,只能用武力迫使他們堅定信念(唯有強力的措施更加有效)
    • 統治者的成功是自身才能和外在機會的共同產物。但依靠自身的才能是更為重要的,且這種統治更為長久有效。
    • 希倫二世通過自身的努力,解善舊軍隊,組建新軍;拋棄盟友,廣交(結交)新盟友(審慎地選擇盟友等建立自己的王國),因此他有了自己的軍隊和盟友,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國度,她費了很大心力才獲取王位(由卑微的庶民一躍為古老城邦的最高統治者),卻輕輕鬆鬆安享王位。
  • 第七章 關於依靠他人的武力或憑幸運取得的新君主國
    • 通過他人或是運氣而獲取統治的難度要高得多(就像是授予地位),因為既不可靠也不穩定,君主既不懂得如何去維護也沒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君主地位,也就是沒經過挑戰而沒有歷練過,遇到問題就會出事,說他們沒有能力,是因為沒有忠實可靠的武力,東西都是由別人所給予,自己扎根不深,所以容易被人拔除。所以要有非凡的未雨綢繆能力,短時間做到有備無患,及時把握運氣得賞賜,有即時補強在別人登機前打好基礎
    • 所以解決方法:「無論對什麼人來說,為了確保他新建立的國家領土安全,免遭敵人侵犯,
      • 就有必要爭取朋友的支持(攏絡盟友);
        • 給予追隨者重賞/保留貴族身分/...
      • 征服鄰邦,有必要憑借武力或者巧施計謀以求制勝;
        • 拉攏第三者(不一定要讓對方知道目的),來搞定敵人,並吸收敵人
      • 有必要讓人人(民眾)對自己又愛戴又畏懼;
        • 滿足民眾需求,像是處理惡霸或是壓迫者,可以是某個貴族,來取得民眾的敬重與信任
        • 把以前可能的惡行,甩鍋到其他人或特別解釋
      • 有必要讓贏得軍隊服從(效忠)跟尊重(敬重);
        • 建立自己軍隊
      • 有必要把那些可能或者必然加害自己的人消滅掉(處死);
        • 被自己征服的家族所有親戚全處死,並使教宗沒有可乘之機
      • 有必要採用新的辦法對舊制度進行全面革新;
      • 有必要做到既威風凜凜又忠厚仁慈(恩威並濟),
      • 既寬宏大量又慷慨樂施;
      • 有必要摧毀不忠誠(異心)的軍隊,創建新的軍隊;
      • 有必要與各國君王們保持友善(結交好友),並講究手段使他們必定樂意幫助你卻不敢貿然得罪你;
        • 拉攏貴族爭取友誼,透過他們牽制教宗,盡可能控制樞機團,取得足夠領地抵擋敵人一擊
    • 題外話:在有能力選擇或影響重要人是當某個重要單位領袖時,應該要選擇可以控制或有同樣利害關係的,退而求其次也要選個無相關的人士,不可選擇被君主傷害過或是上任後有理由對君主心懷畏懼或心懷不軌的人
  • 第八章 關於依靠邪惡之道取得君主國的人
    • 如果妥善運用殘酷手段,邪惡的是也是的話,那麼妥善運用殘酷手段是只會了確保自己安全,形勢所逼而乾淨俐落採用暴力,可是下不為例,而事後竭盡所能的為臣民群球最大利益,這樣才能得到天助人助
    • 如果濫用殘酷手段,例如原本很少使用暴力,但隨著時間推移,暴力越來越多且變本加厲,那使用這一種方式的人不能苟全
    • 值得注意的是,征服國家要先衡量那些暴行必做不可,而且要一次搞定,以免重複暴行。不重複的暴行才能使民眾有安全感,也才能思會給他爭取到民心,老百姓的積怨就少些;相反,恩惠應該是一點一點地賜予,以便百姓能夠好好品嘗恩惠的滋味。
    • 尤其重要的是,與臣民共處應該讓他們知道你的一慣作風,任何突發事故,不管好壞,都改變不了你對他們的行為,因為一旦為形勢所逼,不得不採取行動時,你身處逆境根本來不及採取嚴厲措施溫和也帶不來好處,因為大家會認為你心不甘願,所以不會感謝你
  • 第九章 關於公民君主國
    • 市民君主國是受到本國市民擁戴而建立的國家,包括民眾或貴族兩種方式的擁戴而成。
      • 由於民眾不想受到貴族統治或壓迫,而貴族想要統治或壓迫,在這矛盾下可能會產生出三種結果:君主國 / 自由城邦 /無政府狀態
    • 君主國的誕生不是因為人民就是因為貴族,因此,如果是受民眾支持而被擁戴為君主,應該同民眾保持友好關係。而如果是憑借貴族而成為君王,那麼爭取民眾的支持是首要的任務。(看雙方何者掌握機會而定)
    • 不管事貴族還民眾,當某一方發現自己無法對抗另一方時,就會推舉或支持自己一方的某個人,讓他成為君主,以便接受他的威權保護(民眾)或是在他的保護下滿足自己慾望(貴族)
      • 由貴族推舉的君主比較難維持地位,因為周遭都是與自認是平大的人,使君主無法依造自己心願統治或管理
      • 由民眾支持尚未的,比較好維持,但君主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因為身邊每個人都對他馬首是瞻
    • 再說,以不傷害人為前提下,要滿足貴族要求是不太可能得,但滿足民眾要求卻比較容易,因為民眾的目的比貴族的目的更加公正且合乎正義,民眾需要的僅僅是要求不受壓迫,而貴族則需要得更多,受本性驅使貴族還希望可以壓迫他人。
      • 另外1.君主一帶與人民為敵,那自己的安全是不會有保障的,因為民眾人數眾多,而貴族反而如數少,不太會有安全顧慮。
      • 另外2.面對有敵意的人民,君主只要擔心會不會被拋棄,但是有敵意是貴族則不只要擔心會不會被拋棄,還會擔心他們是不是會聯合起來反對他,因為他們觀察比較敏銳,判斷也比較精準,總是會為自己安排後路,會找到自認為佔上風的一派支持。
      • 更何況君主必須和人民站在一起,沒有相同的貴族卻無所謂,因為君主有能力加封新貴族或罷免舊貴族,可以隨欣賞賜或撤銷他們威信
    • 貴族立場
      • 配合你主張又不會貪得無厭的貴族值得尊重和關愛
      • 不配合你的貴族
        • 第1種:因為害怕或天生膽小,這種君主要善加利用,尤其常於智謀的那些人,因為順境他們尊重你,逆境你也不需要怕他們
        • 第2種:是因為狡猾又野心勃勃,表示他們有自己打算,沒有為你著想。這樣的人要多堤防,把他們當作公開敵人,避之唯恐不及,因為逆境總是會落井下石
    • 民眾立場
      • 君主一定要跟他們維持友好關係,這很簡單就是不要欺壓他們。如果是違背民眾意願卻由貴族幫助而成的君主,首要之務就是取得民眾支持,這只需要保護民眾就可以,因為民眾原本以為會被欺壓,但如今反而善待他們,自然會有格外感激,愛戴程度會超過民眾支持的君主
      • 為了贏得民心的最好辦法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但是君主一定要和民眾維持友好關係,否則面臨逆境時會孤立無援。因為穩固的民意,在逆境才不會不知所措。
        • 而不穩固或是民意只建立或仰賴再被任命的官員身上(通常發生在改變政體時),此時的政體脆弱,在順境可能沒事,但是在逆境這些官員可以輕易藉由謀反或抗命來篡位,或事在緊急時候,不會服從君主的命令,君主可能連找個幫手都找不到
        • 所以明白事理的君主要設法讓人民覺得隨時隨地都需要他的領導的政權,這樣他們就會效忠他
  • 第十章 衡量所有君主國之力量的方法
    • 需考量君主的統治在危急的時候,是依賴於自身力量解決問題,還是需要靠別人保護(援助)。簡單說可以派軍隊投入戰場是有自身實力,只能躲在堡壘仰賴城牆庇護則無。
      • 所以以只能躲在城牆的君主就要固守好城市(防禦工事跟補給),處理好內政,不理會牆外面的領土,這樣也不會有外敵願意貿然入侵,印為就算受到攻擊,敵人也會狼狽退兵。
    • 此外,作為一名英明謹慎的君主,除了建立穩固的防衛措施,還要準備充足的糧食,以備將來遭受敵人的侵襲後可以堅定民眾的意志。
      • 因為當敵人逼近燒毀周遭鄉村,但居民仍會鬥志高昂,過幾天後鬥志可能消散,但君主也不用擔心,因為損害已經造成,想補救也沒辦法補救了,到了那樣,人民會更團結,因為他們為認為君主對他們有道義上的責任。
      • 長期圍城,會有人開始訴說長期圍城會損及私人利益有可能會使他們背棄君主,但優秀的君主總能克服,要以希望鼓舞臣民士氣,使他們相信邪不勝正,有時誇大敵人殘忍,以恐懼激勵鬥志,有時用靈活的手法應付敢表達不滿的一一份子,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 第十一章 關於教會君主國
    • 教會君主國統治難度較小,通常困難是在取得政權之前,因為政權取得只能用能力或機運,但政權維繫卻不需要能力和機運,而是仰賴制度與信仰。
    • 教會君主國是最為安寧和穩定,因為依靠強大的宗教信仰的力量,有政權卻不需要保衛,有臣民卻不需要統治
    • 原因還有,教宗的任期平均十年,這麼短的時間要消滅任何一個派別是非常困難的,這也就是教宗世俗權力無法發揮一言九鼎的效果的原因
    • 如同奧古斯丁所說的上帝之城,君主完全可以實行穩固統治,即使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臣民也必將遵循內心的準則而堅定地站在君主一邊而非背信棄義,這正是信仰力量的偉大之處,它要比單純依靠武力的桎梏更為有效。
  • 第十二章 軍隊的種類和僱傭軍
    • 穩固統治的保障在於「擁有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法律和優良的軍隊」
      • 沒有精良的軍隊就不會以完備的法律,有良好的軍隊才會有良好的法律
    • 君主用來保衛政權的軍隊最好是自己人名,因為聘雇雇傭軍或是外國援軍是極度有風險的。
      • 所謂的僱傭軍,他們僅僅為了獲得微薄的軍餉而在戰場上作戰,毫無忠義之心,且軍紀散漫,且如果那份薪餉又不足以吸引他們為你犧牲,所以遇到戰爭就會跑了。(建立在赤裸裸的「僱傭關係」基礎上的軍隊必然不會全心投入作戰)
      • 君主如果平時任由雇傭軍予取予求,在戰時就會被敵人予取予求。
      • 有些雇傭軍的部隊長能力過人,但是你不能信任,因為他們一心儀一是要自己官運亨通,要不是對你施壓,就是違反你的意願對別人施壓。如果部隊長無能,那就是自掘墳墓
        • 雇傭軍在戰鬥中盡量不進行屠殺而是活捉俘虜,而且戰後不要求敵方贖金即將俘虜大赦釋放。並不夜襲城市,城市的防軍亦不夜襲野營。在軍隊的周圍既不樹立柵欄,或者挖掘壕溝建築工事,也不在冬季出征作戰。而所有這些又都是他們的戰爭的藝術所允許的,並且這也是為著避免疲勞和危險這兩者而想出來的絕招。這也一步步將國家帶向毀滅
      • 雖然手持武器的都會帶來威脅,但重點是軍隊一定要由君主或共合國只派人(需符合法律約束)指揮,通常以自己的軍隊展開軍事行動總是能在戰場上大有所獲,雇傭軍則是有弊無力。
    • 和仰賴外國軍隊的城邦相比,維持軍備的共和國比較不容易出現一人專治的局面
  • 第十三章 關於援軍、混合軍以及本國軍隊
    • 援軍即是「當一個君主面臨窘境,便請求一個強國進行援助和保衛自己的時候派來的軍隊」
    • 相比於僱傭軍,求助於援軍的危險要大。他們本身即是一支精銳勁旅,內部結構層次緊密,團結一致,且完全聽命於他國君主,對於受援助國來說如同一個「強悍的侵略者」(引狼入室),國家也隨時可能面臨毀滅的危險,因為外籍援軍打敗仗,完蛋的是君主,如果打勝仗,君主也只能憑藉外籍援軍予取予求。
    • 所以說,不想追求勝利儘管放心要請外籍援軍。因為穩輸不贏,因為他們有組織有紀律,反而雇傭軍打勝仗要加害君主,總需要更多時間和更好的時機,因為他們沒有軍紀,只看錢辦事,而薪水還是君主支付,領導人又是君主命令,所以不可能短時間取得足夠影響力
    • 重點就是明治的君主絕對要避免使用僱傭軍或是援軍,應該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軍隊,藉助他人的力量取得的勝利不是真正的勝利。
    • 明智的人總是秉持這樣的信念:最不可靠又最不堪一擊的莫過於沒有實力做後盾而徒有虛名或虛張聲勢的人。而自己的國民軍才是自己能掌握的,如果是混合部隊要以自己的軍隊為主,外國或雇傭兵為補,千萬不可搞錯先後,不然抬舉了外國軍隊就等於貶低自己的軍隊。
  • 第十四章 關於君主對於軍事方面的責任
    • 君王在軍事方面的職責包括:「從事戰爭、軍事制度和紀律以及軍事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致力於軍事的建制和組訓,以免為了其他目標而分神,因為戰爭的藝術世統帥非專精不可的專業,通常忽視這項專業的君主往往導致被逼下台。
      • 身為君主如果不懂軍事,就會遭到蔑視,試想一下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如何讓經過武裝的人(軍隊)信服。其次身為一個全無軍事理論的君主苟且安身於武裝起來的臣僕之中也是不合情理的。
    • 君主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軍事素養:
      • 第一種:實地演練。
        • 如經常地參與狩獵活動,鍛煉身體,讓軍隊和自己適應艱苦的生活環境;
        • 專注於戰爭專業的研究。
        • 君主要全面了解各種地理地形,山波起伏,河流與沼澤性質....,知道如何使用軍事手段保衛國土。同時通過舉一反三,輕易理解他非要親自勘查才可能熟悉的地區的知識。因為熟習一個地區就方便應用在別的地區。
          • 如果君主沒有這方面經驗,無異於欠缺指揮官最需要的條件,因為這方面經驗可以學到保持優勢的情況下搜敵,選擇陣營,部屬陣地,圍困敵軍
      • 第二種:心智鍛鍊。
        • 君主應該要讀歷史,從史書研究傑出人士的作為,觀察他們在戰爭中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獲勝和敗北的原因,以便模仿前者避免後者。
        • 更重要的是,應該要遵循歷史傑出人士的所作所為,因為那些人就是效仿以前受到讚揚和推崇的的榜樣,把他們的英勇事蹟和行動銘記於心
    • 君主要諄手這些方法,平時也不倦怠,時時勤勉,利用時間,以便在逆境時有用武之地,運氣不好瞬時也能應付自如
  • 第十五章 關於世人特別是君主受褒獎或斥責的原因
    • 為了研究事情應當怎麼而無視事情實際上怎麼做,這樣的人救不了自己,只會自取滅亡。凡是標榜仁義道德的人,一但身處於雞鳴狗盜之徒中,到頭來一定會惹禍上身。(諷刺理論派學者無法拿出實際狀況所需要的東西)
    • 身為君主如果要存活下去,一定要學會不當爛好人,還要看實際的情況決定是不是要把這方面的體認應用出來。(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合的治國方略,善於審時度勢,明辨真偽)
    • 每個君主都會擁有一些特質,君主自然會備受矚目,也會被人流傳,像是慈悲的XX/兇殘的XX/...。既然如此,軍主要有足夠的智慧來避免可能導致他失去政權的惡名。
      • 如果可能的話,應該警惕自己不要沾染可能會危及政權的惡名。如果做不到,放縱一下也沒關係。
      • 進一步來說,就算是壞事,如果不做就很難維持政權,那就應該要毅然決然去做,不要擔心會壞名聲招來別人譴責。
      • 追根究柢不難發現,有些事情看起來是美德,化為行動卻帶來毀滅,也有些事情看起來是邪惡,化為行動卻能保障君主的安全和福祉
  • 第十六章 關於慷概與吝嗇(小氣)
    • 在慷慨和吝嗇兩種性格中,從常識上來說,慷慨顯然是一種善行,而吝嗇則多為貶義。但實際上君主為了行善又想讓眾人知道(一般是行善不欲人知),因為君主想要好名聲(要人看見),但是君主反而為此不得不揮霍錢財,且為了維持會慢慢把他的資源消耗一空,之後反而向人民徵收大量的賦稅以保有慷慨之虛名。但是最後的下場是滋生民怨,等到手頭潔具,也不會有人敬重他。結果反而因為慷慨而得罪人,卻只滿足少部分的人。當君主意識到民心浮動的徵兆,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危機他的政權,把算改作風,但一改作風小氣的壞名聲救會落在他頭上。
    • 相比之下,明智的君主不應該在一開始就在乎小氣的壞名聲。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眾看到君主通過勤儉節約而逐漸積累各種財富,像是國庫充裕,有國家建設,有資源防禦外患,不用橫徵暴斂造樣能夠積極建設,沒有受他壓榨的民眾反而認為他慷慨,這些人是多數,至於說他小氣的是沒有拿到好處或別有居心的,這些人是少數。
    • 其他狀況,當已經試著君主了,慷慨對君主有害。如果是即將成為君主,則有必要讓人認為你慷慨,但一旦取得權力就要開始節制開銷,不然會毀了到手的權利
      • 君主帶兵在外,靠搶劫/落奪和贖金維持開銷,經手的財物都是別人的,那就一定要充分展現慷慨,否則士兵不會追隨他
      • 如果君主支付的是自己和臣民的錢或是其他人的錢,就該節約開銷。
      • 即花費別人的財富不只不會減損反而還會增加名聲,只有花費自己的錢財才會傷到自己
    • 君主應該要防範的是受人蔑視和怨恨,慷慨卻一口氣帶來這兩樣。所以小氣的名聲比較明智,因為雖然帶來壞名聲,但不會招來怨恨。這樣勝過為了尋求慷慨而變成貪婪鬼,而又因為貪婪而生出民怨。
  • 第十七章 關於殘忍與仁慈,以及受愛戴和被畏懼何者有利 
    • 相比於仁慈,殘忍更有利於統治。正確的說是只要殘酷能維持臣民團結和忠誠,君主不應該戒一殘酷的惡名,比起過度仁慈導致長期脫序行為狀態下引發的兇殺和搶劫,反而會讓整個社會受害,所以居指可數的殘忍事件顯然會比仁慈好多了,因為君主下令行刑只傷害到個人
      • 原因在於過分仁慈以至縱容凶殺劫掠危害整個社會秩序,最終使國家陷入危難之中。必要的強力手段雖遭人們畏懼但卻不會產生憎恨。
    • 可是要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一定要慎重其事,切忌杯弓蛇影。應該步步為營,以慎明辨和人道情懷加以調劑,避免因過度自信而流於莽撞或因過度猜忌而流於偏狹
      • 是受愛戴好還是畏懼好,兩個都同樣重要,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狀態下,自然受畏懼比受愛戴有保障
      • 因為,世人是善變的,反覆無常,愛說大話,虛偽成性,避危趨安,你給好處就心向著你,但患難時可能就會轉身離你而去。所以君主不可以完全仰賴他們
      • 如果友誼是用錢買來的,那種友誼不是真的友誼。因為你不可能依自己需求取用支付
    • 觸犯受愛戴的人比處販售畏懼的人更沒有顧忌,這是人之常情,因為愛戴是靠道德束縛來維持,當對自己不利的時候通常也不會想受到道德束縛。而畏懼不一樣,因為是靠害怕受懲罰的心理來維持的,這種心理比較不會消失。
      • 受人畏懼要有技巧,即使爭取不到民眾的愛,至少避免招惹他們怨恨。使人畏懼不要招人怨恨,只需要不窺視百姓財務和妻女就可以了如果非剝奪人命不可,一定要有充分而且使人信服的理由,不過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染指別人財物。
      • 但是如果君主跟他軍對一起,且指揮的士兵眾多,那他根本不需再一背負殘忍之名,因為不這樣,君主無法使軍隊團結一致。(即做到公私分明,該要嚴懲就該嚴懲,絕不仁慈)
    • 一個被人畏懼同時又不為人們所憎恨的君主,就是一個成功的君主。」
      • 此外,人們之所以愛戴君主,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意志,君主無法掌控,民眾畏懼君主的關鍵卻在於君主本人意志。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應當唯自己的意志馬首是瞻,不能仰賴別人意志,只要避免民怨就可以了。
      • 也就是說君主要能掌控自己可以掌控的東西,而非依賴無法控制的東西
  • 第十八章 關於君主守信之道
    • 抗爭有兩種方式:
      • 1.用法律,適合人類 
      • 2.用武力,適合野獸
      • 但是在一些情況下,第一種方式不足以應付,因此有必要使用第二種方式。所以君主要知道如何交互使用這兩種工具
    • 要像狐狸一樣才能辨認陷阱,而且要像獅子才能驚嚇豺狼,只會效仿獅子的人讀能理解故中道理,因為獅子無法躲避陷阱,狐狸無法保護自己抵禦豺狼。因此一旦違反自己利益或是當初承諾的理由消失時,明智的君主既不能也不應該信守諾言。除非每個人都善良。
      • 如果別人不對你守信,你也沒必要對他們守信
      • 君主永遠不會缺正當的理由粉飾自己背信棄義的行為。最終善於模仿狐狸的人總是成功的。(必要時刻要學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
      • 不過最重要的是君主一定要知道如何完美掩蓋獸性,做個偉大的說謊者
      • 人都很天真,只顧慮到眼前需求(利益),竟使騙子永遠找的到心該情願被騙的人
    • 君主不見得要具備認為是好的特質,但是卻必要讓人家覺得他樣樣具備,讓人認為君主是具備有這些特質的。但是君主要有心理準備,一但有必要改弦易轍,要曉得怎麼做。
      • 還有君主或是(尤其)新君主,不可能實現全部好的特質,因為為了維持政權,時常需要作出背信棄義,違反人道或...的事情。所以要能隨時順應風向和形勢的改變。
      • 而且,如果可能的話,君主不該忽視德行,但是必要的時候,他應該要知道如何為非作歹。(這不是這並非是鼓勵作惡,而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如此,道義上我們不應違背善道。)
    • 因此君主要非常小心,一定要開口閉口無不停的提到五美德,讓人覺看到或聽到就覺得他是慈悲的化身、忠實可靠,為人正直,講究人道,虔誠。
      • 由於人類下判斷通常是靠眼睛,而非雙手。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看,但是能第一手接觸的人數不多。所以每個人都會看君主表現出來的樣子,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察覺君主的真面目,那少數人也不敢跟大多數人唱反調,因為他們有政權最高當局做靠山。
      • 人的所作所為都應該要考慮最後結果,君主更是如此,因為沒人可以裁決他的所作所為
    • 君主大可放手去爭取或維繫政權,眾人會異口同聲說他採取的手段正直且值得讚美,因為泛泛之輩總是被表象即結果簽著鼻子走。而放眼世間,大多數的人都是泛泛之輩。佔大多數的人有立足之處的時候,少數人不會有容身之地。
      • 也就是君主有時候必須說一套做一套
  • 第十九章 君主應當避免受人蔑視或憎恨
    • 君主應當避免受人蔑視或憎恨,只要能避免那一類事情,就能扮演好自己角色,不至於受到其過錯的連累而危及自身地位
      • 君主最容易招來怨恨的事是貪婪,也就是霸佔臣民的財產和妻女。只要財務和名譽不受侵犯,大多數人都會心滿意足過日子。至少君主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只要抗衡少數人的野心就可安整無憂。
      • 君主受人鄙視的原因是因為被人看破手腳,即給民眾以喜怒無常、輕率淺薄、軟弱怯懦和優柔寡斷的印象。因此君主需要檥立威嚴莊重、堅軔不拔的形象,讓人民欣悅臣服,努力確保自己的所作所為展現出高貴,勇敢,堅毅。至於君主和臣民之間的私務,務必秉持決斷祭出駟馬難追的氣勢,而且維持這樣的聲譽,使別人想都不敢想對他欺瞞或耍弄。
      • 這樣塑造自己形象的君主,自然聲譽卓越,要謀反聲譽卓越的君主並不容易,因為臣民敬重他,相信他真正優秀,要行刺他更是難上加難
    • 只有兩件事君主要擔心
      • 1.外患:跟外國勢力有關,對於外患,只要擁有精良的部隊,自然會有親密的盟友。
      • 2.內憂:跟臣民有關,除非有陰謀在興風作浪,否則外患一旦解除,內憂自然消失。
      • 所以君主就像前面章節所說,未雨綢繆立身行己,不要半途而廢,自然經得起任何攻擊,但是臣民就算外部情勢不變,君主還是要擔心他們密謀叛亂。要應付這樣的陰謀,君主能產用的最佳防禦就是避免招來怨恨或鄙視,並維持民眾對他滿意。因為一旦謀反者擔心自己會得罪民眾,就會鼓不起勇氣做那種事。
      • 陰謀者通常成功不多,因為不可能單獨行動,且只能從他相信心懷不滿的人找夥伴,但是一旦把意圖洩漏給不滿份子,就是留下把柄給不滿份子手中,不滿份子要檢舉他,威脅他,不滿份子可以對他予與予求。因為不滿份子知道出賣他有好處,但追隨他卻是危機四伏步步經心。
        • 如果明知實情如此還情義相挺,顯然不滿份子不是非常難得的朋友,就是與君主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 所以陰謀份子有的只有恐懼/忌妒和害怕受罰,凡此總總都會使他方寸大亂。而君主有威嚴/法律當靠山/朋友和政府保護,且再加上民眾的敬愛,不可能有人會莽撞要策畫陰謀對付他。
        • 陰謀分子在犯法之前有理由感到害怕,因為在與全民唯敵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找到藏身之處,因此犯法後也有理由感到害怕
      • 重點:君主只要博得人名好感,就沒必要在乎陰謀事件;如果人民怨恨他,對他有敵意,那他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要提心吊膽。
        • 治理完善的國家和明智的君主總是全力避免把貴族逼到走投無路,同時協力滿足平民的需求。
        • 此為君主的重要職責也在於充分滿足人民需要,使之安居樂業。
    • 保障國王自由和安全有很多方法,議會是其一
      • 議會是一個第三方的裁判機構,原理是君主需要把貴族的野心跟傲慢加以管制,另一方面要設法保護平民,卻又不希望這件事變成君主的義務,於是為了避免自己偏袒任何一邊失去另一邊,所以設立第三方機構"議會",它的設立既可以起到約束貴族從而保護平民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確保君主免於承擔責任的指責(統治秩序)。因為除了可以節制貴族的傲氣,同時保障民眾的利益。
      • 君主應該把不得民心的工作委派給別人,討喜的事情保留給自己。君主應該要尊重貴族,但別招惹民怨
    • 通常人民愛好和平,因此喜歡愛好和平的君主,軍人喜歡驍勇善戰,大膽狠心的君主,且還希望君主把這些特質用在民眾來增加自己薪酬,同時發洩軍人自己的貪婪和殘酷
      • 結果是,除非這些君主是先天繼承或是後天靠手腕爭取到崇高的名望足以對軍民雙方產生約束作用,不然下場都不好
      • 所以明白調和兩派勢力的難處,力求滿足軍人,認為傷害人民沒什麼大礙。這樣的策略有其必要,因為君主如果不能兩面討好,遷就一方注定得罪另一方,所以首先應該要極力避免引起人民普遍的怨恨,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退而求其次,應該要避免引起勢力最大的一群人的怨恨。
      • 因此需要外力支持的君主,由於是白手起家,所以依附軍人是順理成章,然而這樣做法是否對君主有利,取決於君主是否有能力在軍中維持既有名望
    • 值得注意的是,好的作為和壞的作為同樣會招來怨恨,因此君主想要維繫政權,往往不得放棄理想,一旦君主為了維持政權非需仰賴不可的那個團體(組織/單位)腐敗了,不論哪個團體是民眾/軍人或是貴族,君主為了滿足他們喜好只好遷就他們喜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好的作為對君主有害。
      • 一旦有人下定決心,君主難逃一死,因為置生死於度外,任何人都有辦法下手得逞,但君主也不用太擔心,因為這種人非常稀少,君主只要避免過度傷害日常生活中在身邊伺候君主以及公務上長相左右的那些人就行了
    • 但實際上要討好軍人還是討好民眾,就要看雙方誰的力量比較大而定,像是以選舉產出的,人民的權利就比較大
    • 最後大多被推翻的政權,不是厚道怨恨就是受到藐視。所以君主要用對方法,不可以是新君主卻用世襲君主的手法,這不但徒勞且有害。
  • 第二十章 城堡以及其他許多被君主們經常採用的手段有利與否
    • 新君主解除臣民武裝事不會發生,反而一旦發現他們沒有武裝,就要把他們武裝起來,因為他們有武裝,手上的武器就會變成君主的。以前受到懷疑的會轉而對君主效忠,原本效忠的還是會對效忠,而且從臣民一半而成熱心的擁護者。由於不可能全體臣名都武裝起來,所以有武裝的特別得到你關愛,利用他們對付無武裝的人自然比較安全。有武裝的會認為自已待遇比較好,更會死心踏地追隨,其他人則會諒解,認為有武裝的風險較高,且承擔較繁重的職責,理當有些特權。
    • 但是,君主一旦解除他們的武裝,就會得罪他們,因為你表明不信任他們,要不是認為他們膽怯,就是對他們缺乏信心,不論如何都會引起他們對君主的憎恨。萬一到此地步,君主又沒武力,只好求助雇傭軍,那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 然而君主併吞新領土,就像把新肢接到就軀體,有必要解除佔領地的武裝,僅有的例外是有公餘佔領行動的那些人。即使這些人,你也必須把握洽當的時間與機會削弱他們的武力,軟化他們士氣。應該要有妥善的安排,務必使全國武力都集中到自己原有領土出身的部隊
    • 強大的政府不會允許分裂措施,因為分裂措施只在和平的時候管用,方便君主管理臣民,但是一旦遇到戰爭,只政策的弱點一覽無疑。
    • 君主尤其是新君主通常要稱為偉大,都需要打敗敵人,因此許多人認為明智的君主應該把握機會,耍些手段製造敵人,然後加以制伏,為自己的聲望錦上添花
      • 然而有時新君主會發現在掌權之初所懷疑的人比當時信任的人更忠誠,也更有用。因為對新政權懷有敵意的人,為了自保需要靠山,那些人是君主最容易爭取到手的人,而且他們知道要靠後續表現改變君主對他們的壞印象,自然會更盡心效忠。而原本信任的人伺候君主較有保障,君主難免會掉以輕心
      • 另外如果獲得新領地是得到當地人支持,就需考慮好他們的動機。如不是發至內心的愛,而是對舊政權不滿,那新君主要維持友好關係就要煞費苦心,且困難重重,因為不可能使他們滿意。
      • 君主理解中道理後會發現,對政權滿意因此起初為敵的人比較容易交心,反而對政權不滿而幫助君主佔領該地的難以相處(因為有太多自主想法)。
    • 城堡是抵禦外敵、保衛國家的有利措施。但判斷城堡是否有利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一位君主如果害怕人民更甚於外國人,他就應當建築城堡;
      • 如果他害怕外國人更甚於人民,他就應當摧毀城堡。
      • 但是城堡並非萬能的,僅僅依賴它而無視本國人民則是需要譴責的。不惹民怨就是最好的堡壘,如果人民怨恨君主,堡壘也保衛不了君主,因為一但人民揭竿起義,永遠不缺伺機進入的外國勢力。
  • 第二十一章 君主獲得聲望的行事準則
    • 君主獲得聲望的最佳做法既是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並且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 只要有人在現實生活做了不尋常的事,不論好壞,君主就該抓住機會賞罰,總之要設法是那件事情再口耳間流傳不已。最重要的是,君主每做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努力爭取名聲,讓人覺得他是才智超群的人。
    • 在外交上,中立的立場是不明智的,而需要堅定地選擇支持或反對,立場鮮明較有利的多,
      • 例如選擇其中一方支持作戰,公開表態並且奮戰到底總是上策,因為如果你不公開表態,最終也會成為那個勝利者的獵物,而戰敗的一方也會暗自稱幸,而且不能期望有人會保衛或庇護你,因為勝利者不會想要結交不願意拔刀相助的可疑朋友,戰敗者一方不會庇護你則是因為你不願意跟他有難同當。
      • 大多時候,跟你無交情的會要求你保持中立跟你有交情的會要求你拿出武器公開表態。優柔寡斷的君主為了避免眼前危險,通常採取中立政策,結果就是惹禍上身。
        • 可是萬一君主大膽表明立場,如果支持的一方獲勝,即使他勢力強大,你不得不看他臉色,但他對你自少有道義上的責任,你們之間就有了交情,通常不會太無恥,用忘恩負義的手段壓迫你,再說,通常勝利不會那麼徹底,讓勝利者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 反之,支持的是戰敗一方,他會給庇護,只要辦得到就會幫助你,你們會成為開創命運的生死之交
      • 假如情勢對你而言不論雙方誰獲勝,你都無所畏懼時,選邊站更是明智之舉,因為得到你幫助的必定獲勝,但他獲勝確認你擺佈。(所以正常來說他們雙方合作才是正解,因為你比較強大)
      • 君主千萬不可要為了攻擊別國而[ 比自己強大的國家結盟,除非形勢所逼,不然你獲勝了,其結果也是階下囚的命運。
        • 君主要極力避免使自己陷入任人擺布的境地中。
      • 君主要做審慎的選擇而非草率行事,應要明白,任何結盟都有風險,躲過一難免不了遭遇令一難。所以要能分面不同難處,並做到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 此外,君主要做到展現識人之明,拔耀人才,禮遇各領域的傑出人才,激勵人們在各行各業做好本職工作。讓所有人都樂於興利增產而不用擔心財產被掠奪,樂於創業而不用擔心賦稅過重,君主更應該要獎勵積極從事興利/增產/創業或做出有助於增加國家利益行為的人。同時還要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時給與人們假期以歡度節日,重視並給與各種社會團體特殊關照。
      • 君主要偶爾參加他們的活動,展現親民與寬厚的楷模,但是永遠始終要保持自己的權威和尊嚴,這一點都不可以草率。
  • 第二十二章 關於君主的大臣們 
    • 對君主來說,如何選取大臣是檢驗其統治才能高低的重要標準。
      • 初步判斷就來自君主身邊的人,如果身邊的人能幹又忠誠,那這個君主大概就是賢能的因為他有知人之明,使能者上位,有深諳用人之道,使他們中心不渝。反之,如果身邊的都是無能或見利思遷的,那對這位君主應像不好也不太有錯,因為他犯的第一個錯就是用人不當。
    • 才智不外三種
      • 1.本身具有理解的能力-最優秀
      • 2.能夠明辨別人的理解-最傑出
      • 3.本身沒有理解能力又無法受益於別人的理解-最沒用
    • 如何判斷大臣的好壞
      • 凡是關注自己私人利益超過他人(君主)利益的大臣絕不是好大臣,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利益,所以君主要對此予以警惕。(也就是只為自己想卻很少為君主想)
        • 因為他掌握別人賦予的權利,就不該只考慮自己,念茲在茲唯有均君主利益
      • 此外,為了確保大臣布置踰矩,君主處處為他想,禮遇他,犒賞他,使他覺得對你有虧欠,跟他分享榮譽,幫他分憂分勞。這樣既然以榮耀加身自然不會貪求高位,肩負重大任自然不會害怕改變
      • 只要雙方謹守君臣之義,彼此自然誠信。
  • 第二十三章 如何避開諂媚者
    • 諂媚者(馬屁精)自古都是正義社會的毒瘤,對於統治者來說,小人的讒言更是必須提防的
      • 人難免對自己的識洋洋得意,因此自我陶醉,很難抵抗這種瘟疫,試圖抵抗卻會朝預被人輕視的風險
      • 防範諂媚之道:讓人們知道對你說真話並不會得罪你,然而一但人人對你說真話,君主就得不到普遍的尊重了。
    • 所以明智的君主要選擇明智的人當他的大臣,只允許那些大臣擁有對他說真話的自由,而且只許回答他的詢問,其他人或其他話題都不允許。
      • 記得君主在詢問他們意見時要鉅細靡遺,仔細聆聽,深思熟慮之後做出自己決定。而且君主要讓他們(關於這些意見跟提供這些意見的每一個人)明白,說話越是坦誠,君主的接受度越高。除了這些人以外,君主不該聽別人的意見,而且應該要堅持以下的決定,並貫徹到底。(如果朝令夕改,沒人知道君主要做什麼或打算做什麼,那就不會有人把他的決定當一回事)
      • 只要這樣做,就不會因奉承而受害,也不會因舉棋不定,被人瞧不起
    • 君主必須保持自己的絕對權威性,君主的意願是起主導作用的
      • 君主應時常徵詢意見,但是原則是-是君主要聽,而不是別人要說給君主聽。也就是除非君主主動詢問,否則不應該允許任何人進言獻策。但君主也要不恥下問,並耐心的傾聽相關事情的真相,但千萬不能縱容對方不說實話,不論是任何人基於任何理由都一樣
    • 君主的賢明未必出自良好的忠言;而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論來自何人,必然處於君主的賢明。
      • 也就是明智的君主,除了自身明智外,也因為可以虛心接納建言,而且在每個人都有意見下,有能力明辨是非,並對錯誤加以糾正。不明智的就辦不到。所以不管臣民有多優秀,厲害必定是君主,因為君主要有能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
  • 第二十四章 義大利君主們失國之因 
    • 原因主要在於:沒有一支強大穩定的軍隊;君主缺乏治國之策而失去人民的擁護和貴族的效忠。
    • 這是個統治很多年的王國,要怪只說怪自己的傲慢,不懂得居安思危,而非運氣不好才喪權亡國。
    • 懦夫才會相信有人會扶你起來或是相信有人會扶你起來就情願摔倒,這樣的想法本身就不可靠,君主唯有依靠自身的實力才可解決統治危機,只有仰賴自己和自己本身的本事才是可靠、穩當又持久的做法。
  • 第二十五章 運氣如何影響世事及抗衡之道
    • 大凡遇到不如意之事,世人終將一切歸於天命的造化而自求安慰。原因是時局劇變無日無之,遠遠超出世人的預期。
    • 但運氣只決定我們一半的作為,另外一伴要我們自己做主。像是天災必然發生,但我們可以學會控制它或預防它
    • 所以,由於運氣多變而世人執著於固定行徑,兩者搭調的人會成功,不搭調的會失敗。(時代需要行事嚴謹/謹慎/有耐心的時候就要行事嚴謹/謹慎/有耐心,時代需要剛猛的時候就要剛猛,當時代與形勢改變時,就要順應時代和形勢的變化改變作法)
      • 但是剛猛勝於謹慎,因為有做總是比沒做好。
  • 第二十六章 將義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放的勸告 
    • 詳細與上面差不多,主要時提供方法與分析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