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作者: Gillian Tett
作者: Gillian Tett
穀倉效應是一本介紹分工到了最後會遇到的問題,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穀倉,第二部分是如何避免穀倉效應產生的一些企業應對的方法。
穀倉效應簡單說就是在一個公司內部,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卻不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或者是不願意合作,認為前景跟以前一樣美好,而大家只為一做熟悉的事不願改變,缺乏挑戰。這可以在很多地方感覺的到,例如:公司老臣一直在說以前怎樣怎樣,現在怎樣怎樣,或是生產部門想用A方案做,業務部門認為B方案比較好,但兩個方案都會影響到另一個部門,而問題沒有解決,或是不願意改變,因為做久了都已經驗來處理問題,不去想有沒有更好得方法,這感覺好像在每家公司都有著樣的影子存在,每個人都只管好他自己的,卻不管對方好不好做,欠缺了合作精神,我個認識認為會造成這些的因數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習慣,把事情都用習慣,也可以說是懶,懶得想辦法,懶得動,懶得到以前做的做就好。照制度走,這對公司未必是件好事,所以有些公司有些當時合理現在不合理的制度,也沒有人願意改掉,也有的就是怕杯責任,改了麻煩...等之類的。這樣這一個團隊的健康度都要打問號,大企業發生問題會慢一點,小企業會早一點,所以一個優秀的管理層就需設想去避免這些狀況發生,但發生在管理層內部呢?!這值得去深思,所以就像美國實境秀一樣 "The Apprentice"台灣譯名是"誰是接班人",很多,最後的負責人(回家吃自己的)都是該輪的領導者/管理者。
所以本書都後段就在講解如何避免穀倉的成形跟打破穀倉效應,主要目的也就是處進團隊交流,跟讓公司裡面的工作同仁可以互相溝通,就跟茶水間文化類似,公司如果有朝氣,前景就比較樂觀。
利用農場中的穀倉,譬喻部門結構、企業組織、國家政府等,像是一個一個小型的稻作倉庫,多數人只願安穩地在組織內專注地工作,卻可能因為某些偏誤,鮮少發現不同組織間的優點,甚至妥善溝通與協作。
源自我們區分與組織世 界的分類系統,而隨著文明的進展,人類處理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因此需要專業分工。但隨著專業分工越來越精細,人們的視野也變得越來越狹隘,這樣的現象稱之。
- 「穀倉」的成因
- 人們會採取正式與非正式的分類系統與文化規則,把世界分為一個個團體與「穀倉」。
- 我們處在複雜的世界,如果不能把事物分門別類,納入可供處理的體系,大腦會無法思 考 與反應。
- 大腦要靠分類才能思考,社會要靠分類才能運作。
- 「穀倉」存在於體系裡,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裡。
- 「穀倉」的正面作用:
- 讓世界井井有條。
- 讓生活、經濟與組織妥善分工。
- 「穀倉」的負面作用:
- 團隊之間互相競爭,浪費資源。
- 過度分工,導致資訊封閉與創新不易。
- 容易造成狹隘視野或心理盲點,導致忽略風險,付出嚴重代價。
專業分工所面臨的問題
專業分工建立了整個社會、企業到政府部門的制度,也讓各領域的專家能專注發展於該項領域,並在裡頭互相切磋成長。但專業分工的缺點,卻可能導致剛愎自用,專業技能無法交流的窘態。久而久之,部門間可能成為競爭關係,甚至只專注在部門績效,而非組織整體的利益。
專業分工建立了整個社會、企業到政府部門的制度,也讓各領域的專家能專注發展於該項領域,並在裡頭互相切磋成長。但專業分工的缺點,卻可能導致剛愎自用,專業技能無法交流的窘態。久而久之,部門間可能成為競爭關係,甚至只專注在部門績效,而非組織整體的利益。
如果個人想要打破專業穀倉,如果組織想要打破派系穀倉?
作者提了五個啟示供大家參考:
- 第一個啟示,是大型組織不妨讓團隊界線保持靈活彈性。
- 跨部門訓練-理性的溝通與協作,在有限資源下,適合代表部門進行跨部門的訓練,讓各部門間的夥伴,能了解彼此的工作內容,降低互相合作的門檻。
- 確保高效率會議
- 共同歡慶-訂定固定的歡慶時間,共同分享每一個人的工作成果,讓組織內的人能彼此互相激勵。
- 利用每日 15 分鐘,強化內部溝通
- 由下而上的授權管理
- 最後管理者,必須讓組織內的員工,意識到跨部門合作的重要,並由員工自主性的提出相關的策略與方法,避免穀倉效應的發生。
- 第二個啟示,是組織必須反思薪資與獎勵機制。當人員的報酬完全取決於團隊表現,不同團隊又彼此內鬥,也就難以互相合作,且無論公司花多少錢舉辦聯合活動或採取開放式辦公空間都用處不大。
- 第三個啟示,是資訊的流通至關重要。
- 第四個啟示,是我們有時該重新想像另一套分類系統,甚至加以實驗。
- 第五個啟示,是不妨靠科技挑戰穀倉。電腦的好處是沒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偏見,我們得以用不同方式替資料重新分類,測試不同的資料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