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 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到國家存亡,所以再發動前需要特別審慎。而再計畫前需要與敵國比較〃道,天,地,將,法〃五個條件,看看是否贏過?才可決定要不要應戰。
- 商業上可以是任何的投資項目或市場的成敗,會不會關係到公司的興衰,所以要妥善評估現金流,產品地位,(五力分析)
-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 道即為〃政府與人民〃,是否上下一心,團結,齊心抗敵,
- 商業上可以是全體員工是否都有一致的理念,共同的目標,為企業發展而努力
-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 天即為〃氣象〃,要因地制宜,做好可能會發生問題的準備或選擇再對的時間點進入
- 在商業上就是夏天賣冰,冬天賣羊肉爐,再花季觀光課變多,可以...等之類的機會
-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 地即為〃地形〃,地形的遠近,平坦或顛簸,戰線的長度/廣狹,何處為可防守的死地,何處為逃脫的生地,都關係到作戰成敗
- 在商業上可以是工廠位置,賣點跟運輸產品等方面,交通是否便利,原物料商供應是否便利,再更高就是稅金,與政府或工業需是否有政策或福利優待,還有是否可以朝足夠的員工上班...。像是港口的腹地,最有名的就是矽谷
-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 作戰需要有〃良將〃,要找到一個優秀的將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良將的條件就是〃智(運籌帷幄)、信(誠信)、仁(愛護市卒與百姓)、勇(沉著應戰不畏懼)、嚴(帶兵嚴謹,賞罰分明)〃
- 用於商業上就是找到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管理者須具備〃智(經營企業的謀略)、信(對員工,董事,消費者(客戶)講求信用)、仁(照顧員工,服務客戶)、勇(勇於創新)、嚴(對員工合理且嚴謹的要求,重視品質管理)〃五項特質
-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 法即為〃法治〃,包含了組織編制,每個單位的職責,相互之間的關係,做的合理才能發揮戰力
- 在商業上也就是公司組織分明,權責清楚,各項財務、採購、物料的管理都應妥善處置。所有的帳目須清楚
-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 再擬訂計畫的七個強弱指標,作為作戰依據:1.雙方元首誰有道,誰受人民擁戴;2.哪邊的將帥有才能;3.天時地利對誰有利;4.組織/制度誰比較完善;5.暈對哪方面有優勢;6.誰的軍隊訓練嚴明,有強大戰力;7.軍隊賞法誰比較嚴明
- 再商業上就是1.經營者誰受員工擁護;2.雙方幹部誰能力強;3.天時地利誰有優勢;4.企業組織/資金/通路/產品誰比較有優勢;5.企業生產與行銷誰比較好;6.哪邊員工素質好;7.企業激勵與各項管制是否良好
-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 能執行命令與任務的幹部,用之帶兵作戰,將會打勝仗;否則軍隊充斥將帥做隊的幹部,打起來不會令,用之必敗。
- 再商業上就是能依造經營者所指示而執行任務的幹部將會是好幹部,如意見較多,各做各的,則容易失敗。也不是說好幹部就完全執行經營者的指令,和市會做出判斷與經營者討論
-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 若上述判斷對我方有利,則要外部聲勢上做營造,如輿論/外交/經濟/心戰等,已造成對我有利的態勢,未作戰鋪路。簡單說就是心戰/外交戰/宣傳戰/經濟戰
- 再商業上就是廣告,搭配通路
-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 戰爭是詭詐的謀術,所以有時明明可以打卻要裝不能打,明明要用兵而假裝不用兵,已準備好要進攻敵人,卻裝距離還遠,明明距離很遠無法攻擊,卻要裝已準備好就近攻擊。也就是所謂的洋攻/詭道
- 在商業上也就是各家再研究新產品的時候,非常需要注重保密,有時還需放假蕭溪來誤導別人策略或是別家的研究方向,明明新產品就要上市了,卻說還有段時間要處理,卻又在別的廠商放鬆之際突然推出,但在使用上時須注意消費者心態,一不小心反而受害的是自己
-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利而誘之(對敵軍誘以小利,取其大利),亂而取之(趁敵軍混亂之際攻擊敵軍),實而備之(敵軍武備尖石,我方要多防備),強而避之(敵人比較強大時,要稍微閃避躲避,以免損失),怒而撓之(設法激怒敵軍,使其輕舉妄動),卑而驕之(對敵軍故意採用謙卑的態度,使敵軍驕傲輕蠻,疏於戒備),佚而勞之(敵軍再養精蓄銳,則用奇襲,使其疲於奔命),親而離之(離間敵主帥親信,使其互相猜忌)。攻其無備(趁敵之需,攻擊敵軍疏於防備之處),出其不意(攻擊敵人意料之外的地方)。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在商業上就如同上面解釋,把地區變成所謂的市場定位,或是敵人未進入的市場,當然市場上還有挖角之類的行為,都是需要注意的
-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在未作戰前,能多分析敵我方態勢,則獲勝機會大,部不詳細估算敵我的虛實,則甚力的機會不大。多計算雙方實力/資源對比狀況,則容易獲勝,少算就易戰敗,如果根本不算,則難以獲勝
- 再商業上就是再做任何投資前都需要審慎評估,例如說:設廠,建立分公司據點...等,要先詳細評估可能的銷路,競爭者的虛實,消費者偏好,成本效益等,則便於選擇最佳決策
作戰第二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 孫子說:作戰時需要耗費很多資源,包還車輛/士兵跟後勤運輸的食糧裝備,還有要付給賓客,養士的費用,製作跟維修裝備武器的錢,要高達每日千金,然後才可出動十萬大軍
- 在商業上也就時差不多,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是需要"錢"才可以完成,產/銷/人/發/財都是需要不少的費用,所以才做任何項目都須讓財務健全,如果各項經費不好好籌措/計畫/控制,最後會因為財務問題,可能造成周轉不靈的下場
-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軍隊久於作戰,國家經濟將衰微,外則官兵戰志尚失,可能遭遇其他鄰邦的威脅,所以作戰要速戰速決,栓然速暫時的戰術可能會比較拙劣,但總比有良好戰術,卻耗時過久好些
- 用在商業上就是在推出新產品時,要能迅速爭取市場,若不能義舉在市場上取得聲勢,待其他競爭廠商推出同級或是更高級產品時,則會陷入不利之境。有時產品在上市時會遇到兩難,早上市怕產品不夠好,晚上市怕對手搶先推出,失去先機。所以有時先上市(乘弊),然後別讓對手來做修正弊,而自己先針對新產品的缺失來加以改進,適時地推出第二代產品,如此可以繼續佔有市場。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 善於用兵的良將,只要動員一次軍隊投入戰場,向作戰部隊運糧次數也不超過三次,就要迅速壓制敵人。各種作戰用的兵器是由本國供應,有時也可以用戰利品,糧食最初由本國補給,後則要多取敵糧草或自敵區徵收,以充分供應軍糧也免本國供應量時,耗時耗錢
- 在商業上就如同企業經營上,除非企業以發展得很好,不然一直跟銀行借貸或增資,光是負擔利息的錢就不少了,故財務健全的公司,經常用盈餘來增資或是該給股東的股利用股票來代替利息
- 在應用到商業模式來說,就是對分公司的支援,分公司有事請求總公司支援,其該公司可能會有獨立作戰的精神,所以開分公司的目的要盡量讓分公司可以自立自足,這樣分公司才能有效率的發展,分公司也比較符合當地法律法規跟人文習慣,這樣分公司比較容易在異地落腳。
-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𦮼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 軍隊遠征,需要運送很多補品,容易使國窮民貧,而通常軍隊所經之處,物價會報長,連帶使軍費節節上升,致使國庫空虛。而該國家勢必要向一般民眾來徵收糧食牛馬等財物。所以孫子認為,有智慧的將領,要奪取敵人的資源或自戰區徵糧,以補給我軍。因為從遠地運送糧食耗費實在過鉅
- 在商業上簡單說就是在地化/本土化,總公司派遣高階管理來管理分公司,而分公司則需要多又當地人才與資源,在銷售通路上也要讓人覺得是該國的國內企業之一,這樣才有企業前景
-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 戰爭中要使士兵對敵人產生同仇敵愾之心,要鼓勵士兵奪取戰利品。像是車戰中,得敵人車十輛擄獲者,將車換掛我方旗幟,降卒則雜配我軍戰陣中。要對於降卒給予優待,以使其為我軍效命,所以勝了敵人,自己的戰力也會越強。
- 戰爭的價值在於迅速獲得勝利,絕不能曠日廢時,久戰即得到勝利,國立也會元氣大傷。所以善於用兵的將領,是人民命運的主宰,也身繫著一國的安危。
- 在商業上優秀的行銷人員要給予優厚的獎勵,以振士氣,有經銷商轉代理我方產品,則給予比別家更好的待遇與條件,以鼓勵其為我盡力。
- 在擊敗對手後,要乘勝追擊,充分運用對手原有的是潛力,我方則容易像滾雪球一樣壯大。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在作戰中,不經流血戰保全國力,而以外交/經濟等手段達到征服敵人為最上等的策略。要經血戰才破敵國者為較差的策略,在裡面又細分,如可以保全軍/旅/卒/伍為上等策略,要衝鋒陷陣,血戰後才獲勝為較差的策略。
- 再商業上就是,不予對手征戰就占住市場,這是最好的策略,若與對手陷入行銷戰或是價格戰(含折扣戰),後來擊敗對手獲勝,但本身元氣也大傷。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用兵最高策略是在敵人企圖未成熟前,將其計謀摧毀或打消,其次是外交手段逼迫敵人或離間敵人的盟友,再其次就是與敵兵直接作戰,最下等就是攻城
- 再商業上就是如果有獨門技術,讓對手知難而退,次等方法就是用談判或給付權利金的方式讓對方放手,再次等就是市場上直接競爭,最下等是等人家已有市場或穩固基礎,才準備進入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 擅長用兵的已以戰爭也可以達到屈服敵人的目的,不用攻城也可奪取城池,不用久戰也可消滅敵國,保全實力而得天下,是謀功的最高境界
- 在商業上像是雄厚的資金、高技術門檻或人力,擁有龐大聲勢,而讓其他公司不敢進入該行業,或者是"寡占/壟斷"
-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作戰時,有敵人十倍軍力,用包圍戰術;若有五倍兵力,集中兵力,一鼓作氣猛攻;只有兩倍兵力,則分兩部分攻擊(正面跟背面或側面);如敵我兵力相當,死戰到底,以求勝力;如果兵力較少,則採點守勢,避免與其交鋒。落兵力居於劣勢,還頑強抵抗,結果可能會被敵人給殲滅
- 在商業上實力大就可以大吃小,差不多就可以廣告或促銷,實力懸殊則要避免與強者打,因退出或是轉移陣地(藍海市場),如已是劣勢的公司要開始說檢開支,如果還是繼續用貸款,可能會飲鴆止渴,想要反敗為勝的機率比較低
-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 一個傑出的將領,是國家的棟樑,輔佐周密,國將強盛,如果輔佐不周,以致敵有機可趁,國必衰落。
- 通常國軍事操心有三
- 1.不知如何選擇讓軍隊進退的時機以對付敵人,該進不進,該退不退,以致軍隊遭束縛
- 2.用不知軍事的人處理軍政,則軍士感到困惑,不知所從
- 3.以不懂軍事權變、缺乏戰略、戰術素養的人指揮軍隊,如此軍士將疑懼,對指揮者缺少信心
- 假使軍隊官兵對將領起疑,內部將會不團結,甚至因混亂而使敵軍趁隙攻擊,造成敵軍勝利
- 在商業上就是領導人固然重要,但是沒有好的幹部也是不行的
- 企業在選擇幹部要避免三種人
- 1.不知何時該進出市場或選擇投資機會,以迎戰企業對手,致使企業發展受到束縛
- 2.不知企業之經營管理,則下屬將無所適從,以致管理混亂
- 3.不知洞悉市場的千變萬化,遇有危機則錯手無策,無法有效應變,導致員工難以對其信任
- 如果整格企業德奘況一片混亂,則生產得產品或服務,將會有所缺失,等到消費者反應的時候,市場也慢慢消退了
-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 作戰判定勝負可以以下列五項作為參考
- 1.主將知道可不可以戰
- 2.知何時可用較多兵力?和食用較少兵力?機動調配兵力
- 3.上下一心,團結一致者
- 4.能嚴加備戰,帶敵人鬆懈疏忽時,趁機攻擊
- 5.主將有才能,國軍充分信任,主將可在戰場上有充分決策權,發揮指揮才能
- 能做到這五點,軍隊勝算機會較大
- 在商業上企業要漲或勝利關鍵,用五事參考
- 1.知道何種產品可以上市?何種不可?也可以選擇適當的上市時機
- 2.知道何種產品可以大量入市,亦在旺季來到時優先準備好庫存,以獲取利潤
- 3.企業同仁之間上下一心,共為企業之成長而盡力
- 4.重視研發,培養技術實力,隨時有能力製造品質有量、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以適應商業競爭
- 5.主管能對傑出的經營幹部充分授權,讓其在經營過程中當機立斷,下最好的決策。
- 企業具備此五種特質,在商場上將會無往不利
-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作戰中,明瞭敵我情勢,雖經百戰,也不致陷入危機;不知敵而知己,可能的結果是勝負參半;如果不知敵人實力,也不知道自己實力,貿然投入戰場,則必遭致失敗
- 在商業上,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公司的實力,像是市場定位,技術力在哪...,知彼比較麻煩,要做市場分析,有上市的公司財報有公開則比較容易分析雙方差距
-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 古時善戰者,先要鞏固自己,使敵人不能勝我,一旦發現有戰勝敵人的機會,則伺機而動。所以不讓敵人勝我,就要自我穩固;若要勝敵人,則需乘敵人有落點時才可攻佔,至於敵人有無弱點,則屬敵方問題。
- 所以善戰者作戰,要先鞏固自己,讓敵不可勝我;如敵方弱點未顯現,則不能辦地是否可戰勝,因此在敵人功我時,我可以本身是否穩固來判斷勝敗,但我功敵時,如敵情不明,則不可貿然行動
- 在商業上也是如此,不管如何都須先穩定自身,本業穩固了,才開始多加分支,不然金流貨物流一旦失控,會造成極大影響,穩固就是要對市場有所掌控,對內也要能對股東負責,穩定員工的心,不然傑出的人或幹部被挖腳或是股東抽資,對企業的損失將難以估計
-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 如我軍位具有可勝敵人的實力,則要進行防禦;如有勝敵人的實力,則要速行攻擊。通常採守勢,處與被動,力量分散;採攻勢則人員可機動調配,有較充裕的兵力可以用。所以善於防守者,守勢好比藏於九層地之下,善於攻擊者,其活動力好比飛翔九重天之上
- 在商業上,企業如果評估無法進行更多的業務擴展,則還不如穩定自己的業務,採守勢經營;如有以有力量擴展業務,則採攻勢經營
- 通常是主動出擊比較好,等客人上門比較沒效率,但如果處於與競爭對手互相競爭時,有時較要穩固我方客群。
-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進可攻,退可守",這樣企業在商場上會有比較大的活動空間
-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如果將領對勝負情勢所做的研判都很明瞭,這不是上乘本是,因為未洞察先機;戰勝,天下人叫好,但也不算是最好的本領,就好比舉秋毫,看日月,聽雷聲依樣,大家都看的到、廳的到、做得到、並不高明
- 最好的勝利是勝於"無形"之中,輕輕鬆鬆就把敵人計謀給消除了,使敵不敢蠢動。最傑出的將帥,並不是顯得有才智或武功,是因為在天下人不知不覺中,他已獲得勝利了。
- 在商業上,就有如一些產品在不知不覺的形況下就充滿生活,像是滑鼠,搜尋引擎,在不知不覺就融入在大家的生活中
-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作戰時,能先洞察先機,掌握情況,並且少發生錯誤,呈現弱點,則容易戰勝以敗露敗象的敵人。會打仗的人,都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隨時掌握可以擊敗敵人的良機,而獲得勝利
- 所以打勝仗的軍隊,事先已具備戰勝條件,再投入戰場,爭取勝利。而打敗仗的軍隊,往往是不具勝利條件貿然出兵,結果招招失敗
- 在商業上,如果能洞察先機,了解市場變化,穩住既有市場,立於不敗之地,在選擇對我有利之時,加強攻勢,則可提高市場佔有率。如不了解市場,只想碰碰運氣的方式在市場征戰,失敗的機率較高
- 將相是買股票,如不懂只想碰碰運氣或聽他人言,則不易取勝。如果自己分析,對該公司了解,則獲利或戰勝的機會大
-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 善於用兵的良將,都能重視團隊精神與維繫軍中的組織、後勤等,已掌握勝敵之契機。
- 古代兵法說:作戰要從度、量、數、稱才能決勝負。度事先測地形,其次一地行量戰線的長短,再決定兵力的配置,比較敵我戰力,最後才計算會不會勝利。能打勝戰的部隊,好比是以重的鎰壓在輕的銖之上,而敗兵則像是輕的銖壓在重的鎰上,力量不足,故遭慘敗
- 一個所向無敵的軍隊,其威勢就好比積水從數千尺的高山上奔瀉下來,雷霆萬鈞,使敵人望風披靡。
- 在商業上雖是有勝劣敗,但對於企業員工則要重視團隊精神,企業組織也要維持紀錄,以發揮管理效率,提高生產力
- 孫子曰: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
- 軍隊若組織嚴密,指揮大部隊作戰就跟指揮小部隊作戰是一樣的。其因分層負責,聽令行事。
- 再商業上就是組織架構上的設計,不同時候不同組織架構都有所不同,但只要能做到分層負責,有效率的溝通,納管理大公司跟小公司就會差不多
- 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 軍隊在受到敵人攻擊的情況下,若善用奇正戰法將可戰勝敵人。因奇正戰法可"以實擊虛",用來對付敵人就像是以石擊卵,將可獲得勝利
- 在戰爭中,可以先正面與敵交鋒,在奇襲對方弱點而獲勝。因此善戰者,依戰況奇奇正正運用,好比天地運行,江河奔流,無窮不竭,也好比日月與春夏秋冬的循環不息,變換各種戰術,使敵人招架不住而落敗
- 在商業上,就像是行銷產品,有主打的主力項目,跟其他產品,可以將兩者交互運用。像是應表機跟墨水
-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 戰爭雖只有奇正,但變化無窮,好比五個聲音可以譜成無數曲子;五種顏色可以變化出各種色彩;五種味道可調配成無數佳餚,變化多端
- 奇正變化,又如同圓環,無窮無盡。因此善戰者,莫不靈活運用"奇""正"戰術,已取得勝利
- 在商業上也是如此,像是多角化經營
-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 輕柔的水奔流而下,竟能漂流石塊,乃因迅捷的"形勢";俯衝得鷲鳥能拆毀小鳥古意,乃因為衝擊力。所以良將作戰,往往是軍態勢洶湧,剎那間衝向敵陣而獲勝
- 在商業上就像是產品行銷,突然的廣告,一次做出大量的效果,讓人購買,但也須注意品質,才能讓使用者留下來,再次消費
-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 有戰力的部隊,為了欺敵,看起來混亂不堪,其實不亂,看是渾沌不明,其實紀律嚴明,敵人很難擊敗,乃因奇正運用的結果
- 作戰時,明明嚴整部署,卻故意顯得混亂,部隊堅實強大,卻要裝的懦弱,都是為了欺敵。治或亂乃是部隊組合排列之運用,勇敢或怯懦,則是態勢之運用,至於強弱系戰力形態顯示不同,一切都在主將掌握調配中,以發揮打擊力量
- 所以善戰者,常以混論、與敵小利等步步誘敵,等敵人陷入我圈套,再集中力量給予致命的一擊,而獲取勝利
- 在商業上就上是隱藏實力,讓對手以為無競爭能力,時候到了才展開突擊
-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 善戰者,往往關注能否掌握敵人的態勢,而不會苛責部屬。只要選擇優秀的部屬運用於作戰上,所造成的態勢,就好比推動木塊跟石塊一樣。通常木石的性質是放置在地上不動,放在不穩處就會移動。方方正正的木石放在地上自然不動,而圓形的木石則會動
- 所以說善戰者,軍隊在其統領下,如同轉圓石自上千尺的高山下滾下來一樣,千萬人難敵
- 在商業上有遠光的企業家,能是是大處著眼,大局為念,他所觀星的是事業之成敗,而不會為了雞毛蒜皮小事苛責部下
- 天下無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用之將
-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 現在戰場上備戰妥當,在等敵人來,作戰比較不費力,若對方已先佔有地利,我軍在趕往戰場則比較費力。所以善戰者往往採取主動引的前來,而不輕易被動就敵,為敵人所支配。若使敵人竟入我預定作戰區域,乃是敵人認為對他們有利,若不欲敵人前來,則要造成一種令敵人覺得有害的形式,而頓兵不前,這一切應都由我軍主動
- 在商業上能讓消費者主動上門也比沿街叫賣來的好,要吸引消費者通常會採用的有廣告/打折/...,等客人上門就要提供好品質的商品,才能留住客人,所以也需要了解ˇ客戶所喜愛的偏好與物品價位
-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 敵人戰備完成想以逸待勞時,因加以干擾使其疲於奔命;斷掉敵人糧食補給,使其飢餓,敵人休息時,設法讓其不能休息,在敵人必經之處或認為放心之處出奇不意的攻擊,將削弱敵人戰力
- 作戰時,在敵人未設防地可一路前進,"功"就要功敵未防守的區域,"守"則是要守住易被敵人攻佔之地,攻守俱佳,勝利可期
- 商業上的游擊戰,就是由於對手強大,所以只能在夾縫中找市場,找到後就要"守其所不功"來穩住市占,如果還用打帶跑戰術,消費者在得不到良好售後服務可能就不會再次消費
-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 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 一個傑出的將領,在揮軍進攻時,譨使敵人不知如何防守,防不勝防。在防守方面,則虛實不露,讓敵人不知如何攻擊,這種無聲無息的攻防,微妙的神乎其技,所以能操控敵人生死
- 進攻時,出奇不意,攻其不備,敵人難以抵擋,乃是打擊到敵人處處。退卻時,則行動迅速,使敵人無法追擊。如此攻守俱佳,敵人只有望風披靡。
- 在商業上先了解消費需求與喜好,在其他企業尚未投入時,趁虛而攻。在商品轉換過程中能屢屢給消費者驚喜,有推出新產品應市,循環週期,企業哲可不停成長
- 但已成夕陽的商品如已無法獲利則應迅速切斷,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 敵人雖有高壘深溝的防守,但仍不得不出兵與我作戰,其原因乃是我所攻擊的目標對其很重要,如:水源...,逼其菲德遷來救援不可。我不想作戰,雖驛站個地點,也不設防,敵人卻不敢來攻,乃是怕陷入我詭計之中
- 在商業上有些大公司為了商譽而生產某些對手已產生的商品,原因是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得出來,不是生產不出來,類似技術宣示。
- 有的大企業會放出消息來說明該公司以往哪個方面進行研發,但事實上只是空包彈,藉此來影響其他公司的決策方向
-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之所與戰者寡矣。
- 使敵人暴露行動,而我方隱匿至無形,如此我軍就可集中力量。反觀敵方為了防備,可能將力量分散十處,我十敵一,則我方比對方強大十倍,此時我君如以眾擊寡,則可勝券在握
- 如我欲進擊之地,敵人不知,所以必須分兵防備,這樣與我交鋒不對就較少,我易掌握勝機
- 在商業上對手有形(已在市場上),而我方無形(還未進入或小市場),則須慢慢地提高服務品質或是投入到新的領域,等到是戰越來越好,對方再追就來不及了
-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 兵立的部屬,如再強防備,則後面的兵力就少了;備後則前少;備左少右;備右少左;到處都準備,則兵立轉為弱勢,反而使敵軍佔了優勢
- 能預知何地何時作戰對己有利,則雖在千里之外也可前往作戰,若不知何時何地作戰,左右前後都因路遠無法救援,當然會戰敗。
- 在商業上也就之資金的調度,如果每個東西都要研發,哪可能最後都得不到或被對手搶先研發上市,又或是資金全給研發忽略其他像是行銷...,可能再好的商品無人買單,所以要控制好金額都控管
-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擅也。敵雖衆,可使無鬪。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 孫子像吳王進言:越人雖多,也不見的會打勝仗,只要明瞭敵情,主動掌握勝跡,還是可以擊敗越國,如何主動觀察敵情,之敵人虛實?
- 1.研判敵人可能採取的行動,推斷得失
- 2.用搜索等方法與敵接觸,觀察敵人的動靜情況
- 3.偵察地形,明瞭那些地顛較有利或不利於我
- 4.用少數兵力與敵接觸,試探敵軍強弱之處
- 在商業上,就是為市場調查,包過的項目很廣,像是消費者西藥與潛在需要,產品與服務分析,競爭對手的狀況,銷售欸用語途徑,商標,價格...等之調查。
- 最後需要有系統的記錄、分析,研判,作為企業規劃的參考
-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 良將用兵,千變萬化,沒有一定形式,即便是深藏其內的間諜,也無法窺得虛實,敵方有智慧的將領,易無法了解謀略。此乃良將適應敵情,玲機而使用的各種應變戰術,因此眾人無法得知。
- 一般人只知道良將用了某方法打勝仗,卻無法預知他的戰法,因為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要使敵情不同機伶採不同戰法,所以打勝仗的方法每次不同。
- 在商業上,有些企業家也會經常出人意料之外的決策,像是押寶在沒什麼人看好的地方,最後證明是對的
-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成勢,無恒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 兵力的形勢和水的特性類似,水是由上往下流,兵勢亦要避開堅實而攻擊虛處,水順地形而流,用兵也可因敵情而有不同戰法
- 俗語:用兵如神,指良將能依敵軍變化,採取出神入化的戰法而戰勝敵人,所以用兵也像五行一樣,相生相剋。如四季變化,猶如日月的運行變幻無窮,才能獲勝
- 在商業上也一樣,市場並無常態,所以經營者也需要依市場變化而靈機應變,下最佳的決策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衆,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 國家元首任命將領,遭擊部隊紮營,準備作戰,待兩軍交鋒時,就要苦心備戰才能打勝仗。
- 兩軍爭戰時,有時要把於迴路當作直路,危險區域或天候當作是有利於作戰的條件,這些都不是簡單的事。比如我軍要迂迴攻擊,則要以小利誘敵,如正面牽制敵人,後面就要派軍迂迴掩至敵營秤敵不備時猛攻,才能獲得戰果
- 在商業上猶如廣告,經常以迂迴的方法達到果告效果,有向是很多企業已贊助或是辦活動的方式來打廣告
- 談判上也可用迂迴戰術來達到效果
-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軍將,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 兩軍相爭,在利害關係上要慎加衡量。如全部軍隊投入戰場"爭利"則行動遲緩,若要以警虛待檢亦裝備的"輕軍"前往,則可能要丟到部分較重的裝備,兩者有得有失
- 輕軍日夜停強行軍,開往百里外的戰場,則可能只有十分之一體格較健壯的軍事達到戰場,此時戰力微弱,上中下三軍的將領會被擒。若開往五十里外作戰,則僅有一半的軍事到戰場,擔任前敵指揮官的上將領將會陷入苦戰,到三十里外,則有三分之二的軍事達到參加作戰,所以說沒有擊虛,要避免遠征作戰
- 在商業上"百里而爭利"就是要到遠地或異地展開跨國跨境事業,這種"長線"經營若無把握,要多考慮。
-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 軍隊作戰時,若無輜重如兵器、車輛、衣服等,無糧食,或者無庫存藏品等後勤補給,則易敗亡。平時不知諸侯意圖,不要預先結交以免戰時遭其倒戈。進軍時,不知山林、沼澤、險阻等地形狀況,則難以行軍,而不用當地人當嚮導,則不能得地利之助而獲勝
- 簡單說就是作戰時要重視補給、外交、地形等,以爭取勝利
- 在商業上企業的後勤支援很重要,在國外據點也是
-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 用兵是個詐術,要捕捉有利我之時機,適應戰局將兵力分分合合,已在做戰時應變。良將用兵,快如疾風,慢如林木,侵城如烈火,守地要如泰山不動,隱藏兵力仿佛向陰雲蔽天,出動攻擊敵人要猛烈如雷擊。進入敵過,要徵集財貨亮時分配兵眾,土地分享有功將領,至於未來動向,則要如懸錘一樣,權衡輕重再進行
- 在商業上要可以安靜的研發,並且保密到家,產品研發完成則要疾如風的大力行銷,在市場上造成雷霆之勢。對於前往異地或異國拓展事業的幹部,要給予豐厚獎勵,到一段時間後要權衡未來發展的趨勢,調整經營策略,如發現不太好,則要果斷結束,以免損耗過大
-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 軍政書:指揮大部隊作戰,因聲音遠處聽不見,故用鍾鼓為信號;勢力無法廣及,故用旗幟作為指揮工具,以方便指揮部隊
- 兵眾專心一致,聽從指揮,則不管勇敢或怯懦者都不可自由進退,以發揮統合戰力。通常夜間作戰用火炬與鼓聲,白天則用旗幟,其除了可以有效指揮外,也可以迷惑敵人,像是夜晚不進軍卻猛擊鼓,讓敵人誤判。
- 在商業上則如公司有很多管理風格,像是極權式管理,分權式管理,現在還有所謂的扁平式管理都是公司制度的一種,不管哪種制度,只要符合當時的人或企業內部文化就是好的模式,只要能溝通順暢
-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 軍隊的精神,通常在拂曉時有銳氣,中午後漸惰倦,黃昏後則暮氣沉沉,善用兵的指揮官避開銳力,攻擊懶惰的打擊敵人,此乃如何運用軍隊士氣的作法。
- 我方有條不紊,待擊敵人紛擾,以我方靜穆穩固,待擊敵方喧嘩不安,這是治理軍心的做法
- 我方固守基地,以迎擊遠方來的狄;養精蓄銳,待擊以疲勞不甘的敵人,我方溫飽,待擊處飢餓狀態的敵人,此即儲備戰力的方法
- 避免與旗幟整齊,部隊嚴正的敵人衝突,也不可攻擊強大陣式的敵人,這是制止或變的方法。
- 治氣、治心、治變成公,軍隊就容易打勝仗
- 在商業上
- 治氣-妥善安排工作時間,講求工作方法以發揮效率
- 治心-重視勞資關係,避免員工鬧情緒,以維持安定竟娶的氣息
- 治力-重視員工安全與衛生,給員工妥善的福利,使他們有旺盛的精力工作
- 治變-重視企業紀律,發揮整體力量,防止競爭對手趁虛而入
-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 兩軍相爭,避免七種狀況
- 不要仰攻居高地之敵
- 不要迎擊有背山高地往下衝的敵人
- 不可以追擊偽裝退卻的敵人
- 對氣勢旺盛,戰志高昂的敵人,不可正面衝突
- 遇有殘弱的士兵,要慎防是否為餌,不可動敵人之計
- 即將歸國的敵軍,要避免中途截擊,以免必死奮戰
- 包圍敵軍,留給他們可以逃亡的活路,否則四面包圍,敵人會狗急跳牆
- 在商業上
- 已有相當規模的企業,因避免競爭
- 對於夾龐大資金與後援的企業來犯,最好暫避其鋒,不要迎擊
- 競爭對手突然示弱,要慎防是否有別種計策
- 已有強勁行銷,產品也具市場潛力,如正面與其搶爭市場,可能會"以卵擊石"
- 企業謀略中,常常會出現"以退為進"的策略,這時就要善加觀察是真是假
- "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莫迫"適用兵時要避開者,對於非惡性倒閉的,我們不可以打落水狗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 國軍任命將領,統領兵眾前往作戰,對於戰場的"九變"要能通權達變,方可打勝仗
- 這九變就是:1.不宿潮濕之地 2.與位於要地的中立國友善 3.不停留在交通不便,給養困難之地 4.如處於被敵圍困之地要圖謀出險 5.陷於難以生還的死地,則要奮戰求生 6.行軍時應選對自己有利之路,不一定要走大道 7.對於整體戰局無關輕重的敵軍,不一定要攻擊 8.有些沒有必要爭奪的城池或地區,也不用去攻佔 9.除非國家戰略有變,戰術方面事宜,不一定聽命於國軍。能在這九變中,應戰場情勢,選有利的決策,那就算會帶兵了
- 在商業上
- 圮地無舍-較偏遠或無市場潛力之地,並不見的要設企業分支機構
- 衢地合交-對於非競爭對手的企業,或是同工業區的其他工廠,竟可能維持友善
- 絕地無留-如經一年或兩年的市場開發,成果並不彰顯,則最好停止開發
-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企業經銷網路,已遭對手封住,則要設法再找別的經銷管道突圍,以謀取企業生機
- 途有所不由-如外銷途徑很多,並無一定要選擇跟大家一樣的途徑,也可考慮別的地區
- 軍有所不擊-有時在開發產品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合作會是個好方法或是讓人家作,自己不投入競爭,像是蘋果早期都自己來做零件,所以成本高,且還要與其他同樣類型的公司競爭,後來就與之合作
- 城有所不攻-行銷上,市場區隔很重要,比如以年輕人為主的產絣,要以年輕化為主題,但就不一定要爭取老年人的市場
- 地有所不爭-某些地區雖然也有市場,但整體評估,效益不高,在經營上最好放棄這些市場
- 君命有所不受-企業上一個公司的政策是穩定的,但執行上可以給各部門主管權限,以方便各主管可以隨機應變
-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 有些將領雖熟知地形,卻不通曉"九變",並適切的運用,就不能在地形運用上得到便利。用兵作戰時,雖之地形,也之地利,但卻不通九變之運用,同樣的也難以發揮領導統御的功能
- 在商業上也就是在學院裡出來的人,如果不能學以致用,而只會背誦條文,那也是沒有用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市場上是沒有完全一樣的商業模式,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所以都要靈機應變
-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 作戰時,能在利害關係上權衡,將使戰局有利於我。會作戰的良將,就是在有害的情況下,亦可"害中取其利",同樣也能"利中取其害",以避開危害的情況
- 所以要使諸侯成浮於我,應給予有害的狀況;若要使諸侯勞累不堪,可以製造事件使其混亂;爭取諸侯歸附於我,則要以利誘引,使其歸順
- 在商業上-"害中取利"較適於應用已陷入危機的企業。"利中取害"則適用於經營不錯的企業。在激烈的企業競爭中敗陣,就得坦承並撿到失敗的原因,從"害"中尋找對自己有利的發展。若經營狀態倆好,也要戒慎警惕,找出可能有害的因素,加以改進。
-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不要僥倖以為敵人不會來襲,要自己多加準備以待知;不要以為敵人˙不來功而不準備,要靠我有堅實兵力,讓敵人無法功我
- 在商業上也就是也就是長青企業,能在商場上立足,誠非易事,故須小心經營。因為隨時都可能有新的競爭者加入,國內沒有,國外可能有,要以"備戰"的心態去迎接挑戰,也需時創新,這樣才能經常領先敵人,保持勝利的果實
-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 為將者須戒除五種性格(五危)
- 抱必死決心,但卻有勇無謀,易遭敵設計殺害
- 貪生怕死,無勇氣與冒險精神,易被敵人俘虜
- 容易衝動,性格浮躁者,易被敵人故意激忿,而輕舉妄動
- 喜愛廉潔之名,沽名釣譽,易被敵人以謠言等手段羞辱,乘心浮氣躁時進擊
- 愛護部屬百姓是美德,但過分溺愛,反不易採果斷行動,易為敵人用手段勞煩,而乘機攻擊
- 以上五種危害性格若不改進,則可能造成軍隊敗亡
- 在商業上的五危
- 動不動就孤注一擲,不考慮後果,企業會陷入危機
- 怕事,什麼都不敢作,結果"先機"被商業對手給奪走
- 企業經營者,心浮氣躁,易憑一時之興,從事沒把握的投資
- 太過重視"名",企業經營者往往為了名,過分"四海",交際費,廣告費太高,又或是不務正業上媒體作秀,而造成經營危機。或為虛名所累,顧此失彼,憂左慮右,而失卻行動或獲利的時機
- 對員工福利關注是企業家應有的責任,但要適可而止。如太過於"寵",反而會使員工成為驕兵,或是懶散,反而難以管理,不但企業資可用資金減少,企業發展也會受影響
-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 進入山地作戰,宜沿河谷前進。在軍力部屬方面,要佔領視野良好、可進可退之高地,如果敵軍已先站高地,則不可以仰攻,此為"山地戰"的要領
- 與敵人進行"河川戰"時要注意,我軍渡河後要迅速離開河川。若敵軍渡河來攻,不可迎擊水中,要敵軍一半上岸、一半在水中時才為最佳攻即時機
- "河川戰"我方兵力不宜部署河邊,而應於後方較高處置兵被戰。一旦敵軍來襲,則可自高處衝下來,一舉滅敵。至於我軍渡河攻敵,則宜盡量選擇上游水淺之處前進,避免走下游段,因下游水勢大,渡河會不利
- 商業上即選擇商場據點,要選交通便利、人潮洶湧、視野良好之處,這樣才能是升高處,讓顧客一眼就看到賣點,而上門消費。
-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如某新產品油競爭對手先推出,如不詳細研究,匆匆推出相似產品迎戰,可能會遇到失敗。不如分析好對方產品的優缺點,再研發出更好的產品上市
- 無迎水流-則對方產品已很優秀,也在市場上造成聲勢,若是無更好產品,則不要經率跟進,不如集中精力開發新種產品為宜
-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 軍隊在沼澤地作戰是很艱苦的,因此要避免陷入沼澤之地,若不得已在沼澤之地作戰,則要占有水草之地,以利人馬飲食,也要以森林為被,形成有利據點
- 若進行"平原戰",則要佔領交通便利的地方,在右翼的高處部屬兵力。陣地的選擇上要選可前控斷崖、河谷的死地,以居高臨下;陣地的後方則要有利於退卻的生地,如此可迎擊敵人,也為自己留退路。這四種戰法很早就被沖分運用,掌握四種戰法的要訣,軍隊避開低窪溼地而駐紮在高爽之處,軍事身強力壯,戰力旺盛,自可打勝仗
- 商業上沼澤戰即苦戰,就像是價格戰或世代多同業廠商(蛋塔效應),在雙方都有限的市場上爭奪,即使最後搶到市場,利潤還是很薄。有時殺到成本都不夠了,更不用品質,最後倒閉的廠商一堆,所以在困境的市場,最好及早脫身
- 正常的商業競爭就是"平地戰",在都市裡的好地點開餐館(店面是自己的而非租),只要食物好,又佔地利,生意會比較佳。萬一遇到狀況也可改做別的生意(退路),或是頂讓給別人經營,這楊才是進可攻,退可守
- 軍無百疾-疾要注意員工健康,強化環境衛生,員工身體好,精神佳,企業也比較有活力,工作效率也會比較好
-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 凡地有絕澗,遇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 軍隊宿營時,要選向陽的一邊作為右背,以維護士兵健康。渡河時,若見河水有泡沫,則可能上游下雨,此時最好等水勢穩定後再渡河
- 大凡在地形上有絕壁斷崖、中陷凹地、山林圍繞如牢房,荊棘重生如羅網,泥濘不開疾道路狹窄的地方,則屬於危險區域,要迅速離去。若我軍遠離,敵軍為為追擊我可能進入此危險區域,這時我軍就可以迎戰,使敵無法脫身
- 在我軍行軍時,若路旁有險阻、沼地、蘆薈、森林、野草地帶,要謹慎地反覆搜索,以防敵軍的伏兵,藉機攻擊我軍
- 商業上猶如工廠/營業場所管理,要光線明亮,環境清潔,使員工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也可博得顧客喜愛,對企業形象行銷跟員工健康都有幫助
- 像是如果遇到天災或事故,像是道路整修或是流感爆發,此時可以整修店面或是做一些平時要抽空做事項,如員工身體健康檢查...之類的
-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衆樹動者,來也;衆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 作戰時如何觀察敵情:
- 敵人戰法-兩軍迫近,但敵營卻沉靜不動,可能敵已佔領地形險要之處。兩軍距離很遠,敵軍就開始挑戰,其目的可能引誘我前去。如敵人故意不佔險要之地,而在平地挑戰,可能也是引誘之際
- 樹木-矮小的樹木動搖,則是敵人竟功的徵候。如樹林中結草做偽裝工事,其目的乃是令我軍起疑
- 鳥獸-鳥兒突然飛起,下面可能有伏兵。野獸奔逃,可能有突擊部隊
- 塵埃-塵埃高飛,則可能有戰車部隊前來;塵埃低昂且面積廣,則可能有步兵來;塵埃分散各地,則可能炊事在準備膳食;若少見塵埃,則可能是部隊以紮營
- 使者-敵軍派來使者,說話謙虛,但觀察敵軍人加強備戰,則可能有進攻企圖,要加強防範。若延遲傲慢,一直說要進攻者,則可能是退卻。沒有提出交換條件的和談者,可能是敵人的詭計
- 商業上,很多都是經驗上的累積,商場上可以看的是產品、服務、經銷制度、財務狀況、管理和廣告,人員流動率也是可以參照的,像有的時候下游廠營運順利,則比較不會挑剔我方材料,如果營運出問題,可能會對我方產品吹毛求疵
- 而使者方面,就像是商業談判,觀察代表的一方一型,來預判對手的決策或是底價,在過程中都要謹慎處理合約,特別詳細的審閱每一個條款,特別是有"陷阱"的項目或文字。千萬不要在輕率地下決定,如在酒席上簽約或是口頭約定
-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而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 作戰時如何觀察敵情:
- 敵人陣勢-有輕型戰車出入敵主力部隊的兩側,則敵方可能在擺陣勢備戰,如他們的人員車輛奔走不停,則可能準備交佔了;若提軍一半前進一半後退,則不可貿然進擊以防備誘
- 敵軍體力-敵人倚仗而立,可能使飢餓;搶著喝涉來的水,可能是口渴了;有取勝機會卻不進兵,可能已相當疲勞了,無力進擊
- 敵營態勢-鳥在敵營上空盤旋,可預判敵軍已散去,敵兵夜中高叫,乃是因恐懼而做惡夢;軍中混亂,則表示將領威嚴不足;旗幟在搖擺晃動,則由於隊伍混亂;軍使頻頻怒罵部下,可能士兵以極疲勞,士氣不振
- 敵軍糧食補給-如見敵軍殺馬而食其肉,是糧食不足;把煮飯菜的鍋子高懸樹枝,士兵且臥於野外者,可能要與我決死戰,我軍因慎防之
- 商業上一間公司要進行投資或設廠或是成立連鎖店/據點,也可以觀察的出來。像是會有人員或市調公司到某據點調查狀況,或是與政府多是互動,廣告開始出現,也可觀察是否有開始買地或是租地的消息
- 而經營不善也可看的出來,例如:大量借貸,員工離職率高,公司負責人愁眉不展,支票退票,財報出不來或是財報會計師不屬名或...和上面說的對我方產品挑剔程度.等。都要小心,如是合作廠商,要小心是否被倒債或是連帶損失
-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 要判斷敵軍領導統御的狀況,可從下列得知
- 軍官和屬下說話,神態緩慢而且反覆囉嗦、神情不安,則可能以失掉不屬的心
- 對部屬無故連續給賞數次,可能不屬以不聽令,且欲離去,故藉給賞懷柔;此外,如無故連續處罰部屬數次,則可能軍紀已廢弛
- 無故"連賞"或"連罰"都是領導發生問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軍官帶部屬暴虐苛薄,軍心已離,此軍官反而畏懼部屬,故採取將就部屬的行為
- 到一個公司,看幹部與職員間的往來態度可以知道公司經營狀況。如公司氣氛,成員間的談吐...,董事會是否健康,或是互相告來告去,都可以探知一二,簡單說就是落葉知秋
-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 敵軍遣使帶禮物像我軍道謝,此乃敵勢已弱,想藉機休息,已圖將來再舉事;如敵軍氣勢洶洶的想與我決戰,卻久不出兵,又不離去,這可能敵軍已另有陰謀,要謹慎觀察
- 商業上,對手突然向我方示好或挑戰,都需注意是否有什麼企圖,要多留心。有的時候小公司會為了屌站大企業,並緊咬不放,大企業可要注意不一定要強硬對付,避免只提高對方的知名度,種對方的計。比較好的手段是"四兩撥千金",設法找出對手弱點,或巧妙的揭穿陰謀,讓對方知難而退
- 商業上有同行計是敵人也是朋友的話,已產品上是互相競爭,但大環境或行業上有危機時就會需要攜手合作,也就是所謂的"把餅做大"
- 故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 軍力強弱,必非已數量多寡來決定,主要看軍隊是否精實。訓練不夠,再多的兵力也不過是烏合之眾。只要兵力部屬得宜,充分掌握敵情,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人,將可獲勝。此外,我們也不可以任意輕敵,以免遭到失敗
- 商業上,也就是做好員工訓練,精實的訓練,給予員工一定程度的置置權,都可以提申服務品質跟效率
-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 帶兵未讓部屬信服,也未施恩於部屬,就遽以重罰,士兵將會不服從,如此則難用來作戰
- 士兵以信服於將帥,但將帥過於仁慈,應罰不罰,則士兵過於驕縱,也不可用之戰場
- 一個卓越的將領對部下待以仁慈,以威嚴與紀律整頓軍紀,"愛的教育、鐵的紀律",則部隊將可打勝仗
- 商業上,帶兵帶心,企業經營者也要讓員工誠服,如此員工才會為企業效命,這樣企業再有困難時,也能攜手共度難關
- 如果對員工不關心造故,也忽視他們的福利,只會嚴格管理,動不動就開除、罰薪、降級,如此將使員工極思離去。但如我太遷就部屬,明明公司經營以陷入困境,還發高額獎金,部屬也不一定會感激
-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 軍隊領導幹部以身作則,教導士卒,則士卒會心悅誠服,用之作戰,眾志成城,則能發揮戰力。領導者本身不正,光要求士卒做來做去,士卒不心服,如此用之作戰,則可能失敗
- 商業上,企業領導者與幹部本身致力於企業的發展而盡心盡力,員工看在眼裡,自然能效法而起
- 孫子曰:凡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 戰地的地形,一般來說有六種;
- "通"的地形為敵我皆可來往者,如平原地。處於這種地形,我軍要先佔領高地,且便於糧食補給之地,以利作戰
- "挂"的地形為可以前往,但難以返回,如後高前低之地。這種地形,敵人落如防備,則可獲勝,敵人若有防備,則難取勝,又難退卻
- "支"的地形為敵我出擊都不利者,如沼澤地。這種地形,敵人雖有弱卒出現,也不可以出戰,甚至還要假裝退卻,引敵出兵,等其出兵一半時,再猛攻敵軍
- 商業上就像是開店做生意,要選好的地段,或是謹慎選擇研發產品所要投入的市場
- "通"好比交通繁忙之地,,例如三角地帶
- "挂"好比投資巨金再新的地點開連鎖店,生意好固然不錯,但經營發生困難,要結束營業,當初所投入的金額就泡湯了
- "支"的地點應屬於偏遠地區的賣場,除非有特別需要,不然很難經營得下去
-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 續上面
- "隘"的地形為隘路出口,如我先佔此地,則要守住隘口,待敵來功;弱敵人先佔,且整兵備戰,則不可攻擊,但如果敵兵不多則可攻擊
- "險"的地形為高地險阻之處,再這種地形做佔,我軍若先佔據,則要在高處等地人來攻,若敵軍先佔,則我軍不可正面攻擊,最好撤軍伺機而動
- "遠"的地形為兩軍距離遙遠,難以挑戰,誰先發動戰爭可能會居不利之地位。不過也要看武器限制
- 以上六種地形在戰爭中的運用,為將者要熟知,才能在作戰時獲得勝利的契機
- 商業上
- "隘"能因人潮來往而佾於門市生意,像是交通樞紐附近
- "險"像是高風險的投資,像是高科技產業,通常先進入者加上先研發出產品者,通常佔有廣大市占
- "遠"例如北部方品要賣南部的客人是比較困難的,雖然現在網路發達,還須注意通路上的問題,所以銷行銷什麼商品,要訂立明確目標,不可盲目
-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 一般來說,造成兵敗的原因有六種
- "走"-兩軍勢均力敵,但為將者卻以十分之一兵力攻擊敵人,則兵是易敗走
- "弛"-士兵驍勇善戰,軍官卻弱懦,則軍紀廢弛而敗
- "陷"-軍官剛勇奮戰,士兵卻胃縮,則軍隊好比投入陷阱一樣,難以做戰
- "崩"-大將無能,也不知小將才能,小將不服,遇戰事則小將各自為戰,不聽號令,造成軍隊崩潰而敗
- "亂"-主將懦弱不嚴,教導無方,軍官與士兵無所適從,易但作戰,陣勢混亂而敗
- "北"-主將不明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無法排出強勁的先鋒部隊,以至我軍見敵人望風而逃,以至"敗北"
- 軍隊作戰失敗,主將要負起最大責任,所以主將要隨時提高警覺
- 商業上同理,高階主管是最大的負責人,所以要非常注意
- "走"與勢均力敵的對手搶市場,通常失敗的機會較大
- "弛"、"陷"以企業來說不管幹部強員工弱,或反之,對企業來說都不好
- "崩"-在幹部的選擇上要注意,能力弱的居高位可能使能力強的不服,但有時懂帶人或許沒問題
- "亂"、"北",企業經營者需要了解市場動態,採取必要的策略,如果不明市場動態,打糊塗仗,那企業就很難經營下去
-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是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 作戰時能充分利用地形之利弊,可協助用兵。站前主降落之敵人需時、地形的顯耀與遠近狀況,則可掌握勝利之先機,否則易招致失敗
- 主將若是判定戰場狀況可獲勝,雖國君說不戰,但還是開戰。國君說要戰,但主將判定戰況不利,則不開戰。進軍不求名,退軍不畏罪,一切以國家與人名為眾的將領,是國家之寶。
- 商業上,一個企業通常董事會擁有所有權,而出任總經理的掌管經營權。所以如果總經理熱為董事會要求生產的東西無市場,則總經理應要據理力爭,維護公司利益,若董事會硬要執行,總經理可以選擇離職或調職。
- 另外原則上董事會不可插手底層人事的安排或是獎懲,不然公司會失去掌控,大家都越級處理,那總經理就無法得到裁量權跟經營權,這樣總經理有跟沒有適一樣的
-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 將領把士兵當作愛子,則士兵會與主將共赴險境,生死與共。倘若僅溺愛士兵,竟不能命令之,軍紀散漫又不整頓,如此會使士兵驕縱,用之作戰,將會戰敗
- 曬商業上,勞資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則企業發展會受到影響。但如果過分寵愛員工,那員工會過度膨脹,爾後會沒有福利就不做事的狀況,由或者以前的紅人文化,使公司內部分化且有派系產生,都會影響公司士氣跟營運,所以賞罰分明,凡事適可而止
-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為將者,知悉我軍戰力,卻不知敵軍是否有戰力;知道敵軍的戰力,卻不知道我軍是否有攻擊能力;或者明瞭敵我雙發戰力,卻不了解地形不利我軍。這三種情況的勝算,只達到一半的勝利
- 一個知道如何用兵的將領,能明快地採取作戰行動而不迷惑,各種應付戰況的措施,都能妥善處理布置困擾,且能層出不窮的使出"招式",對付敵人
- 所以知己知彼,可掌握勝利的契機,若能知天知地,則可以獲得全勝
- 商業上,知己知彼將會對事業的經營有莫大助益。要培養能力就需要多費心觀察與分析。但如果能知天知地就更好了,知天就像是了解大環境的需求,知地就好像了解該市場的需求
九地第十一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 跟作戰有關的地形有九種
- 散地-為在本國領土內作戰
- 輕地-為進入敵國作戰,但尚未深入者
- 爭地-為兵家必爭之地,誰先得到就對誰有利之地
- 交地-為敵我都可來往之地
- 衢地-為介於敵我等三個鄰國之間的國家,誰先爭得其支持,則對誰有利
- 重地-深入敵境,也經過許多敵城,難以返國之地
- 圮地-為深山密玲、險阻、沼澤等難行之地
- 圍地-為進口狹窄,難以脫身之地,敵用少數兵力就可為住我軍,像是口袋地形
- 死地-為若能迅速突破敵線則可生存,否則就得敗亡之地
- 商業上可來推估商戰中的狀況或是企業機構或廠房的地點選擇
- 散地-則為外國產品逕入本國市場
- 輕地-出口產品,在國外行銷
- 爭地-為兵家必爭之地,像是大市場、交通樞紐或是勞資便宜處,是全世界重要
- 交地-各國企業都可自由競爭的市場
- 衢地-就是在爭取市場時,有多公司已有基礎下,來合作,像是關鍵零組件,要國外運可以,但取代性高,所以本地買比較划算,其他同類廠商要近來也會需要該零件,所以先得到貨先贏,或項事實絣商要打進他國通入,或許會跟該國已有的廠商談合作
- 重地-將大量的資金投入某個國家,但由於該政府外為管制或其他,而造成公司資金或獲利拿不出來無法再利用或是只能再投入該國家,在該政權不穩定時,就有很高的風險
- 圮地-就像是在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做生意,有很多像是運輸道路或其他事項,很難迅速完成
- 圍地-像是外匯管制,如果該地政府實行管制令,使公司資金周轉不容易,就像口袋被人抓住
- 死地-就是紅海,市場已無多餘營利,如果不能與其他廠商競爭迅速突圍或是找到藍海市場,就可能面臨死亡
-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 處製九地的應變措施為
- 散地-因作戰是本國為戰場,盡量不宜宣戰
- 輕地-因離鄉仍近,軍心未固,則應迅速往前推進
- 爭地-一旦落入敵人手中,不宜正面攻擊
- 交地-不必斷敵進路,因其交通發達,效果不佳,可待敵來再攻之
- 衢地-中立的衢地要與其友好,爭取支持
- 重地-深入重地,因補給困難,固要掠奪敵人糧食與資源
- 圮地-要快速離去
- 圍地-要衝出敵人的包圍
- 死地-謀求脫離險境
- 商業上
- 散地-應做好準備,由於是本地市場,優勢再我方,不用抗拒對方進入
- 輕地-距離較近國家或地區的市場
- 爭地-市場已被敵先佔據,除非有把握,則應先觀望一陣子,再來決定是否叫進入
- 交地-通常交通樞紐通常通路商要找到好的倉庫跟通路模式,而我方應先觀望,待敵發打攻擊時再想辦法攻入市場,像是所謂的免運費,這對公司本身是可七傷拳
- 衢地-與中立的協力廠商友好,以免穩地的貨源被其他競爭對手拿走
- 重地-要多重用當地人才與資源
- 圮地-快速離開該市場,發現投入資金或當地政府政策或其他問題,能提早離開就提早離開
- 圍地-衝出重圍
- 死地-尋求脫離的方法
-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 良將作戰,能謀使前後敵軍無法救援,大小不對無法接應,長官與部屬因缺乏互信而不相救,上下作戰失去協調,兵力分散難以整合
- 能處有利局勢,我才發動戰爭,否則應靜觀其變,待有利時機再進擊
- 商業上,開連鎖店或是跨國服務,要注意通入上的穩定,這樣才能確實做好支援,以免造成店面無貨也來不及補貨的狀況,所以在擴展店面或開分店時,要注意自身規模跟成效,以免擴大太快而其他都吸更不上水準
- 敢問︰「敵衆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 敵方挾優勢大軍前來,我方要先奪其最珍愛的東西,如刺殺敵主將,功其要地等,使敵軍心動搖。作戰要神速,以速戰出敵之不易,功敵疏於戒備之處,則易獲勝
- 商業上可以說是"消費者導向",奪取消費者喜愛的商品,讓他們買所愛的東西
-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 軍隊深入敵境作戰,往往會專心奮戰,使敵方難以防禦
- 在敵境盡量掠奪敵人糧食,做到"因糧於敵"。並養精蓄銳,勿使軍隊過於勞累,這樣軍士氣才會旺盛。用兵時,則應乘敵不被攻擊,如此縱使將軍隊開往艱難之地作戰,兵士也會拚死力戰
- 國外開設分公司或據點,就要多要該國的資源,多用他們的人,這樣在當地做生意也比要容易,像吃美國生意的可以使用美國人當行銷或是總經理,然而在進行跨國企業時最好能"以廠養廠",以免到時候資金或貨物流通出了問題
-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淚交頤。投之無所往者,則諸、劌之勇也。
- 兵士深入敵境,陷於重圍,死裡求生的慾念強,則不會恐懼,鬥志也會越堅固,能戰志昂揚的與敵人力鬥
- 此時為將者,不必刻意整頓軍容,不待三令五申,要求這個那個,士兵自知警惕,而能善盡職責,團結一致,此時只須禁止一些鬼神迷信的事,則士兵將拚死投入戰場
- 我軍士卒不蓄財貨,並非沒有財務慾望,不惜死戰,也不是不愛惜生命,其實均由於有效死、力戰的決心,而不顧及其他
- 既決心死戰,士兵們坐著淚沾襟,臥著則擇涕泗縱橫,以此悲憤之情投入戰場,個個將如以前殺吳王僚的勇士專諸,奮勇作戰
- 商業上一個團隊一是好的公司,員工都可以不令而行,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碰到危機的時候,這精神會更明顯,才能真真的共體時艱,所以經營者平時就要做好員工訓練與管理,賞罰分明,帶人帶心
-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 會稽常山的蛇怪"率然",攻擊牠頭部,尾巴會反擊;攻擊尾巴,頭會襲來;打其腹部,則頭尾一起夾擊,難以制服。善用兵者也可以像怪蛇一樣,個部隊間迅速互相支援
- 回答是:可以。那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互相仇視的,但當他們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風時,他們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所以, 想用縛住馬韁、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決心的辦法來穩定部隊,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隊能夠齊心協力奮勇作戰如同一人,關鍵在於部隊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 商業上就像是不同的部門,要能互相合作與支援,如果各做各的那就完全沒競爭力
-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 主持軍事行動,要做到考慮謀略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能矇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相;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迴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意圖。
- 將帥向軍隊賦予作戰任務,要像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像弩機發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對待士卒要能如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又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去。集結全軍,把他們置於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要點。九種地形的應變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全軍上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作為將帥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 商業上高階主管也需要有此特質,沉著冷進,處事公正,進行決策時,不會帶入個人情感,或憑自己喜怒來風險投入
- 有時為了公司機密或企劃,則須讓員工做好保密措施,或是分由多人分工,任人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用途的東西
-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 在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深入敵境則軍心穩固,淺入敵境則軍心容易渙散。進入敵境進行作戰的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區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
- 因此,
- 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
- 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
- 在爭地,要迅速出 兵抄到敵人的後面;
- 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
- 在衢地,就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
- 入重地,就要保障軍糧供應;
- 在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
- 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
- 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死戰鬥,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 商業上,做決策切忌太顧慮,依但決定就要勇往直前,不看狀況做調整,不然一直怕出錯,那什麼事都做不好。
- 企業做好對九帝的分析,依不同地形做好計畫,來考量企業整體經營上的策略,像現在的國際化,自由化,標準化,到即時系統,透明化,聯網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衆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於佯順敵之意,併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者也。
- 不瞭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無法得到地利。這些情況,如有一樣不瞭解,都不能成為稱王爭霸的軍隊。凡是王霸的軍隊,進攻大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裡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
- 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佈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意圖。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將士卒置於危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
- 軍隊深陷絕境,然後才能贏得勝利。所以,指導戰爭的關鍵,在於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一 部,千里奔襲,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 商業上,不要過於依賴別人,要自己有能力營運,以免樹倒猢猻散,所以要分散商下游廠商的供貨比例,以免有個廠商出問題,而造成無法生產的狀況
- 賞罰分明才能整頓紀律,激勵士氣,所以公司要有一套固定的獎懲制度,但通常賞罰不會直接扣或加月薪,除了犯法外(扣抵薪),也會影響員工士氣,因為薪水動來動器,會造成員工不安,所以通常是扣在獎金(年終獎金),然而獎懲制度的規則訂立也需考量,以免造成看的到吃不到或是動不動就扣,也會影響士氣。然而重罰通常只有降級、減薪、調職、辭退等方式,不過在閥的標準上,要以不道德事件,工作不利、犯錯為主,不可以憑企業經營者或高階主管喜怒來決定
- 危機管理,不是在遇到危機在處理,平時最好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像做好SOP,且在公司出現危機的時候經營者要能站在第一線與員工一同作戰,通常偷可以發揮出強大的戰力與執行力
-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 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封鎖關口,廢除通行證,禁止敵國使者往來;要在廟堂裡再三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人一旦出現間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 因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
- 因此,戰爭開始之前要像處女那樣顯得沉靜柔弱,害羞蒙昧,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戰鬥展開之後,則要像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 商業上能守能功才是好企業,才能奪取市占,在要發布產品時,要封關,保密,積極備戰,邀嚴密規劃上市流程的企劃,要非常謹慎策劃,不可張揚,以免對手知悉。
- 簡單說就是新產品上市前要安靜保密,對外曖昧不明,讓人摸不著頭緒,依但產品上市就要快速佔領市場,以免給對手有時間找到對策
-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 火攻的種類有五種
- 1.放火燒敵人
- 2.燒敵人的糧秣
- 3.燒敵人的補給運輸
- 4.燒敵人的補給倉庫
- 5.火攻對方的隊伍
- 火攻要有氣候跟地形等條件配合,也要準備好發火的工具,在時機的選擇上,則要選天乾物燥及月亮與四宿重疊的日子,趁風勢起火
- 商業上可以是把火當作是手段,經濟/政治手段或法律/專利手段,來對競爭對手進行攻擊,風向可以是大環境的意志,像是重視環保議題...
-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止;
- 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 不管採用哪用種火攻,都要視戰況而應變,若敵陣內應起火,可利用混亂時期,從外面迅速攻擊;如火勢已起,但敵人卻沉靜不亂時,則要暫觀敵情,不可貿然進攻。若火勢兇猛,有機可乘,應迅採攻擊行動;如發現敵友準備,則按兵不動
- 如果敵營四周有野草(可燃性物質),可從外面順風像放火,就不用派間諜入內縱火。火發自上風,則不可以從下風攻擊敵人,因為煙火瀰漫,看不清敵人,自己還可能會被火所燒。通常晝間所刮的大風較久,夜間所刮的大風較短暫,這是放火時應注意的。我可放火,敵人亦可,故本身也要多注意防火,以防敵人火攻
- 商業上就是對大環境的狀況行動,對對手企業的的條件與狀況作分析,不可貿然競爭,且遇到問題需要保持冷靜,不慌不忙的處理危機,若一片混亂,只會增加企業危機
- 還要注意避免企業處於下風處,以免看不清楚對手跟自己,如評量本身已陷不利情況,則要及早想對策,解決危機
- 商業上就是要多注意消防安全,定期檢查,汰換老舊線路,不然損失慘重
-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 火攻威力強,水功也不弱,水功時洪水為患,阻絕糧到,但功者本身亦無法越過災區,因之只能讓敵人自生自滅,無法進擊滅敵
- 商業商就是企業在建置據點時要考慮該地區是否有水患,以免產品套水或是交通打結
-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 戰爭獲得勝利,卻對立功軍士不獎勵,且停留戰場過久,如此軍事們將變得士氣低落,不想作戰,國家財政也會被拖累。賢軍與主將用兵,非處有利局面或處危急情事時,絕不採取作戰行動
- 商業上產品問世時會有介紹其、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放棄期;到了成熟期基本上產品已定型且在價格上有穩地的利潤,這時只需在廣靠或行銷上加強攻勢。若產品已有衰退期的徵兆,就要有所警覺,是否花太多潛在行銷/廣告/研發上面,應對做法是積極開發新產品,不可等產品已衰退了再來從對策。像是MP3在CD PLATER率退期就要出現了
-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 一國元首或將領,不可以因憤怒而大興兵師與敵人作戰,依竊應以是否對國家有利為用兵原則,有利則戰,不力則不可欽舉妄動。憤怒可以變得高興,但滅亡的國家難以復興,人死亦不能復生。所以賢明的元首與主將,要特別戒慎警惕,如此才能保國衛民,替國家爭取最大利益。
- 商業上企業或個人理財都要理性而動,不可感情用事,一切的動作都要以"有利"為出發點,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公司
-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 動員十萬大軍遠征千里作戰,民眾的耗費,稅負與政府的費用、將士們的俸給等等,加起來可達每日千金之多。由於作戰而舉國不安,百姓被徵作運輸軍品等工作,以至不能耕農營商者,可能高達七十萬家之眾
- 國家推動經濟建設,所耗的資金需求很大。
-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 與敵軍相爭數年,以求有朝一日獲勝,但卻吝惜官位與百金酬勞,不雇用間諜刺探敵情,以致戰敗。這種主將,可說是不仁,也非輔佐國軍爭取勝利的良將
- 商業上就是要有靈通的商情,掌握市場先機,不然容易導致經營困境。要獲得商情就需要注意市場動態了解大公司或其他在做什麼想要什麼,所以除了最好市調外,還需要實地走訪,且這都需要花錢與時間的,也是不得不花。
-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 賢明的國軍與將領,之所以能一戰而勝敵人,立下功勞,其重要的原因是,能預知敵情而獲勝
- 先知敵情,不可靠求神問卜,不可以過去經驗來推斷目前的軍情,也不需要靠觀日月星辰的度數,糊塗猜測,而應多靠間諜或其他刺探敵情的方法,來獲得軍事機密
- 商業上先知可以分為 1.是對市場的流行動態做預判 2. 是能察知企業競爭對手未來的策略,或其研究發展的狀況
-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 運用間諜可採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方式,若此五間同時運用,神不知,鬼不覺,會讓敵人莫測高深。能善於運用五間者,可說是國軍的寶貝
- 五種間諜的特性是
- 鄉間-又稱因間,為利用敵人的同鄉或是土著為間諜
- 內間-為收買敵方官員擔任間諜
- 反間-收買敵方方間諜給我方使用來傳遞假訊息或得到敵方情報,也可以是利用對方間諜在不知情的情況傳遞假情報
- 死間-為故意讓敵方知其為間諜,也故意洩漏偽情報給此間諜,帶間諜被捕,不堪拷問,而說出假情報,誤導敵方
- 生間-派赴敵國收集情報的間諜,因設法讓其生還回國者
- 商業上(只要不違法,合法收集就可以)
- 鄉間-在國外用當地人來做行銷或銷售
- 內間-別企業或我發挖角對發企業人才
- 反間-發現有敵方企業間諜,可以趕假情報,讓敵方錯估我方情況
- 死間-放空氣消息,明明不研發該類型產品,但故意說要製作,誤導他人研究方向
- 生間-派人到國外考察,來得到一些商情或技術情報,參觀國外同類型工廠也算是一種
-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 對於我方派往的敵方的間諜,主將要待之懇切親近,賞賜要特別豐厚,也要為其嚴守機密,用間並不是那麼簡單,非有高超智慧者不能適切運用間諜,不能待間諜以仁義,將難使其接受使喚,如非思慮精微,料事如神,否則難以鑑定真實情報
- 用間是非常微妙的事情,很少有事情能像用建一樣玄奇精妙
- 商業上負責市場調查或研究開發者,要選優秀的人才擔任,並給予優厚的待遇,使其全心全意收集商情而努力
-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 諜報是最隱密的事,如為敵人所知,則擔任間諜與相關人員都會被殺害
- 商業上除非行銷開始,不然研發或其他都應該保密,以免別人捷足先登或是提前曝光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 當然以現代而言竊取商業機密,用不正當手法是要負法律責任,所以以保密防諜為主,收集資訊則要用正常管道,跟社交工程
-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 敵軍的人士狀況,是重要資料,我方要攻擊敵軍,破其城,殺其人,要先隻手降為誰?還有對守將身邊的副官、參謀、秘書、衛兵、傳達、甚至勤務兵,廚師等也都要進行了解,收買等工作,以獲取情報
- 商業上公司裡的每個職位上的人都很重要,每個人也須對自己的業務掌握的透徹。對其他企業也可善加觀察,找尋好的人才
-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 探知和人為敵方派來的間諜,則應設法以利收買,開導她,並赦免其最,如此反間將可為我所用。由於反間的運用,因而明瞭敵情,連帶迪發在我境內的鄉間,內間,也可為我所使,死間亦可用之傳遞不實消息,而我方生間則可如期回來。為軍或主將之人,應充分了解五間運用,尤其是反間,故要厚待反間
- 商業上反間比較少會發生,但不代表不會有,所以還是平時就要做好防諜的管理,才能自己掌握技術的來源。對自己員工要好,以免被敵方收買,竊取其技術
-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 古時商湯能滅夏,得力於軍師伊摯城在夏朝做過官,周武王伐紂滅商,也是因其軍師姜子牙在商朝做過官
- 賢明的君主和將領,倘若能選拔上智且英勇者為間諜,必能助之力大戰功,因其能知敵情,避敵之實,功敵之虛。所以間諜是用兵作戰時,大軍行動的重要依據
- 找個有經驗的人為公司效力,是為了縮短教育或犯錯的時間與機會,但長遠來看,還是自己公司培育的人比較重要。
- 「吳王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將曰:『夫戰,借勝以成其威,非常勝之道。』吳王曰:『何謂也?』二將曰:『楚之為兵,天下彊敵也。今臣與之爭鋒,十亡一存,而王入郢者,天也,臣不敢必。』吳王曰:『吾欲復擊楚,奈何而有功?』伍胥、孫武曰:『囊瓦者,貪而多過於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
-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採,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鬥。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陣則不堅,以鬥則不勝,當集人合衆,聚穀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絶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與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天氣陰晦昏霧,出其不意,襲擊懈怠,可以有功。」
-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曰:「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徉惑,示若將去,乃選驍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 吳王問孫武曰:「爭地,敵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曰:「爭地之法,讓之者得,爭之者失。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趨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慾我與,人棄吾取。此爭先之道。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
- 吳王問孫武曰:「交地,吾將絶敵,令不得來,必全吾邊城,修其所備,深絶通道,固其隘塞。若不先圖,敵人已備,彼可得來,而吾不可往,為寡又均,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 吳王問孫武曰:「衢地必先,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傍有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傍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為以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事,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膽候。我有衆助,彼失其黨,諸國犄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
- 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糧道絶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於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輪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士無歸意。若欲還出,切實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塵埃氣揚,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
-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居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裏,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絶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陣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前鬥後拓,左右犄角。」
- 又問曰:「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紛若亂,不知所之,奈何?」武曰:「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陣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 又曰:「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騎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也。」
- 吳王問孫武曰:「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勵衆,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示衆守備,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實,割發捐冠,絶去生慮,將無餘謀,士有死志,於是砥甲礪刃,並氣一力,或攻兩勞,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兵,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吳王曰:「若我圍敵,則如之何?」武曰:「山峻谷險,難以逾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逃出,必無鬥志。因而擊之,雖衆必破。《兵法》又曰: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絶其糧道,恐有奇隱而不睹,使吾弓弩俱守其所。」按︰何氏引此文,亦云「兵法曰」,則知問答之詞亦在八十二篇之內也。
- 吳王問孫武曰:「敵勇不懼,驕而無虞,兵眾而強,圖之奈何?」武曰:「詘而待之,以順其意,令無省覺,以益其懈怠。因敵遷移,潛伏候待,前行不瞻,後往不顧,中而擊之,雖衆可取。攻驕之道,不可爭鋒。」
- 吳王問孫武曰:「敵人保據山險,擅利而處之,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為之奈何?」武曰:「分兵守要,謹備勿懈;潛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樵採。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固,奪其所愛。敵據險隘,我能破之也。」
- 孫子曰:「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嚴也。」是故智以折敵,仁以附衆,敬以招賢,信以必賞,勇以益氣,嚴以一令。故折敵,則能合變;衆附,則思力戰;賢智集,則陰謀利;賞罰必,則士盡力;氣勇益,則兵威令自倍;威令一,則惟將所使。
- 《孫子占》曰:「三軍將行,其旌旗從容以向前,是為天送,必亟擊之,得其大將。三軍將行,其旌旗墊然音店若雨,是為天霑,其帥失。三軍將行,旌旗亂於上,東西南北無所主方,其軍不還。三軍將陣,雨師,是為浴師,勿用陣戰。三軍將戰,有云其上而赤,勿用陣,先陣戰者,莫復其迹。三軍方行,大風飄起於軍前,右周絶軍,其將亡;右周中,其師得糧。」
- 又按︰《北堂書鈔》引《孫子兵法》云︰「貴之而無驕,委之而不專,扶之而無隱,危之而不懼。故良將之動心,猶璧玉之不可污也。」《太平御覽》以為出諸葛亮《兵要》。又引《孫子兵法祕要》云︰「良將思計如飢,所以戰必勝,攻必克也。」
- 按︰《兵法祕要》,孫子無其書。魏武有《兵法接要》一卷,或亦名為《孫子兵法接要》,猶魏武所作《兵法》,亦名為《續孫子兵法》也。
- 《北堂書鈔》又引《孫子兵法論》云︰「非文無以平治,非武無以治亂。善用兵者,有三畧焉︰上畧伐智,中畧伐義,下畧伐勢。」按︰此亦不似孫武語,蓋後世兵多祖孫武,故作《兵法論》,即名為《孫子兵法論》也。附識於此,以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