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的一些543

在管理工廠裡面,學到了很多東西,有很多是教科書上學不到的,例如人際關係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與同事之間的關係,與上司/長輩之間的關係,與老闆之間的關係,我們還特別一點,合資廠所已有另一個公司的管理單位,與另外一個管理部的關係,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處理的。所以工廠就像是一個小社會一樣,需要與不同樣的人接觸,也都需要去了解每個人的差異性,與異地文化上的區別,這對我的人生經歷寫下很有趣的(...)一頁(可能不只一頁 XD)。

運氣很好,很年輕就接觸了管理職,我發現,不管用什麼樣的制度做都是可行的,前提是只要人員都能適合這個制度,當然也可能是國家的制度而造成了這些人的習慣或文化,像是員工愛加班,那工廠管理者(即安排加班的人可能是班長也可能是領班之類的)就必須是月薪制且有加班該名主管必須到現場,這樣才會有效,不會造成員工拼命拖,主管也當作沒事一樣,如果想衝高產能,除了可設計超產獎外(即生產超過一般的產能,但是要注意員工有的時候為了趕快兒所造成的品質不良或是安全上的疑慮),如果員工來工廠上班就像是打工,也沒想要賺多少錢,凡正8小時一到就下班,那可以採用計件的方式來安排生產(計件也可分為全體或是個人)。
所以想要提升產能都需隊幹部做好教育,讓幹部盯緊品質跟機台操作時的安全,必須慎防員工為了趕快多賺一點錢所衍生出來的品質不良或是安全上的問題,管理工廠的第一優先事項就是安全,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安全永遠都是第一優先,出了工傷意外,是會造成很多的損失,有形的像是後續賠償/員工護理,無形的像是政府對公司的感官,品牌對公司的感官,所以安全永遠為重。

來工廠上班(現場人員,非辦公室人員)的不外乎學歷不高(以當地來說可能只有義務教育的學歷),技能有限的人(當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的學歷不高,態度卻很正確,腦袋也很清楚/聰明,所以才有的人可以越做越高,再次聲明學歷不等於實力,剛出社會找工作看學歷(因為公司不認識你),出社會後看實力(因為你實際的能力將是由此而來)),所以當管理人員要做的不外乎就是管理/教育員工、監督/安排生產、找出安全隱患予排除、開發產品、與符合政府/品牌規定事項、還有...。太多要去注意的。這個要寫也寫不完,以後再提

所以我認為管理工廠時我學到的事,自己除了是管理者,也是服務單位。為什麼是這樣說,管理者的目的也就是讓員工可以每天把事情做好,制度制定也就是制定好流程規劃,如機台壞時該怎麼做,誰處理,如何處理...(用術語講也就是設計很多的SOP,如何設定好的SOP以後再說,設定錯誤員工可能會傻傻地按SOP做,真的SOP都需要有先彈性,有些狀況是視情況而定的),服務單位也就是機台有問題員工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回復生產,或是員工有好的想法如何讓他去試試看,讓員工可以用最合適的方式做好工作(也就是有關精實生產跟6S),當管理者重要的就是服務員工(當然不是照單全收),畢竟實際生產的事第一線生產人員,其他人也都是輔助,在財務上對薪資所放的位置也都不一樣,直接人工與間接人工的差別。當然也不能說其他單位不重要,每個單位都是相輔相成,就連上游原物料經過不同公司加工到產品也都是相輔相成,概念都是差不多,我認為工廠裡的部門可以像是不同人在相處,也可以說小到部門內的人與人相處,當然也可以放大到公司對公司(B2B)的相處,差別在於規模,但概念也都是差不多的。

這些都只是對內,對外的部分還有業務跟政府的問題,一樣有空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