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致富語錄(股神巴菲特的神諭)--不做會後悔、或做了好後悔的致富語錄
- 一、不妨礙自己,你也能跳著踢踏舞去上班
- 我是跳著踢踏舞步走上班的,所以我每次聽到有人這樣說,我都會替他擔心:「我打算做個十年,因為我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然後我就要去……」聽起來好像你打算守身如玉,等到老才要好好享受男歡女愛,這可不是好主意。
- 我會繼續工作到死後五年左右,而且我已經給了董事會一塊通靈板,所以能夠保持聯繫。
- 促成我今天成就的力量其實很簡單,跟智商沒有關係——相信你們聽了都很開心——最重要的是理性。我向來把智商和天分看作引擎的馬力,可是引擎的產出(亦即引擎的效率)卻要視理性而定。
- 我給各位一個小建議:選出你最敬佩的人,然後拿紙筆寫下你佩服對方的理由,不過不許寫你自己。接著,誠實地寫出你最討厭的人,一樣把你討厭對方的理由列舉在紙上。
- 不要做妨礙自己的事。在座每一位都絕對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並且超越我許多;可是未來你們當中有些人將有所成,有些人不會,不會的原因是你妨礙了自己,而非世界不容許你成功。
- 良好聲譽需花一生的時間去建立,但只要稍五分鐘就能破壞殆盡。
- 我的工作和創新沒太大關連,其實我只做兩件事:一是我喜歡的資本配置,二是激勵一群並不為缺錢所苦的人,促使他們熱心盡職,使他們一早六點就心甘情願起床工作。
- 組織精簡讓我們把時間都花在管理業務上,而不是互相管理對方。
- 最合適的遺產數字是「足以讓子女覺得他們想做什麼都行,卻不足以讓他們游手好閒」。
- 二、把投資變簡單,你也能當股神
- 股神如何做好投資判斷?「我們讀資料——就這樣。」
- 投資這一行有個好處,成功不需要靠很多很多次交易。
- 你得等到3壞0好球的時機,才出手。
- 這是我們投資哲學的基石:永遠不要指望賣在高點。當你買進的價格夠低,就算脫手時賣個普通價格,也能大賺一筆。
- 真正的投資人歡迎價格波動。因為股市震盪劇烈,代表體質好的企業,其股價時不時會遭到不理性殺低。
- 在高通膨時代,所有蹩腳的投資選項中,股票可能還是最理想的——只要買進時的價格夠低。
- 買回庫藏股可以算是測謊機,可以檢驗管理階層心中是否真正有股東。
- 買進資產的最佳時機,很可能就在最難籌錢的時候。
- 投資沒有不出棒的好球,只有揮棒落空,才算好球。
- 三、股神踩過的地雷,你更要學
- 許多併購案進行時,智商一碰到腎上腺素,就敗下陣來,志在必得的興奮感令追趕的人盲目,使他們對緊追不捨所衍生的後果視而不見。
- 廚房裡要是有蟑螂,肯定不只一隻。
- 真正優秀的主管不會一覺醒來就發下宏願:「今天我要來削減成本。」難不成他會一覺醒來決定今天要好好呼吸?(削減成本平常就應該注意)
- 只因某樣東西不討好,人們就棄之如敝屣,不過這卻是尋寶的好時機。華爾街人人看好的東西,你得花大錢才買得到。
- 我們(波克夏)的投資決策不是以信用評等為基礎。如果想要穆迪和標準普爾幫我們管錢,不如直接把錢給他們來得乾脆。
- 管理者和投資人都必須明瞭,會計數字只是評估一家企業的開端,而非結束。
- 營運成本早已居高不下的企業,主管多半本領過人,還是能找到繼續增加成本的新辦法。
- 我不是反對投資科技股,只是不了解半導體業,而我從來不碰自己不懂的行業,也不碰我妹妹不懂的行業。
- 四、如何理性?試試整天閱讀與獨立思考
- 我整天都在閱讀。我是說,我們在中石油公司投資五億美元,而我的作為只是讀讀年報。
- 除非能夠獨立思考,否則永遠做不好投資。事實上,你不會因為別人表示贊同就變對或變錯;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掌握對的事實和推論,到頭來那才是關鍵。
- 投資的關鍵是推斷特定公司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能維持那項優勢多久。
- 投資人的典型行為是將眼前所見投射到未來,他們有個難以改變的習慣:愛看後視鏡,不看前方的擋風玻璃。
- 想在股市中有所斬獲的投資人,最好學習如何應付下一波不理性行為——投資人需要不理性的解毒劑,在我看來量化就是解毒劑。
- 成功的投資需要偶爾刻意的不作為。
- 假如牛頓不是因為投資賠錢而陷入困境,他也許已經動手研究並發現了第四運動定律:整體而言,投資人的報酬會隨著運動(交易)次數增加而遞減。
- 大家要記住,未來的報酬率永遠受到眼前的股價影響,因此必須想一想,你的錢在目前的股市中能買到什麼?
- (在股市)預測輸家比預測贏家容易多了。
- 五、我最後悔:因為不做而錯過好機會
- 投資人需要避免追買熱門股、爛公司,也不要預測股市高低點。
- 最大的錯不是做錯事,而是不做而錯過好機會。
- 在漂亮的數學算式底下——在那堆貝塔值、標準差底下——其實埋伏著流沙。
- 投資的風險不該以貝塔值來衡量,而是以可能性來衡量——也就是某項投資造成業主持有期滿時,購買力不增反降的可能性有多高。
- 務必躲開任何在蓋曼群島做生意的人。
- 我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我犯了什麼錯),重要的是我自己知道。
- 你應該投資連傻瓜也能經營的企業,因為有朝一日必會出現一個這樣的傻瓜。
- 唯有等潮水退去,你才曉得誰在裸泳。
- 貪婪與恐懼在投票那一刻扮演重要角色,卻不會在股價的體重機上留下痕跡。
- 六、跳著踢踏舞的人生,因為我心中真正的資產是
- (捐出財產)並沒有令我付出最珍貴的資產,也就是時間。
- 除了健康之外,我最珍惜的資產是為人風趣、多采多姿、友誼長久的朋友。
- 我們絕不會要求打擊率四成的棒球選手改變揮棒姿勢。
- 不論誰押了大筆賭注和人比賽高爾夫,最理想的情況肯定是找老虎伍兹來代打。
- 假如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就不算真正擁有那項能力。
- 打高爾夫球時,如果每次都打出一桿進洞,那還有什麼意思?
巴菲特:累積財富是樂趣永無止境的遊戲
高通膨不會帶來高報酬,主要原因是股票的經濟性質和債劵非常相似
- 股票的帳面價值 (公司淨值 "NAV" ) 總是不斷回到 12%上下,所以可以是為 "股票本息",而各個數字不會因為高通膨而大幅上升
- 所以股價小於 NAV 且報酬率大於12%,則股價有可能被低估了
- 如果投資人闖進選擇權市場(這種買賣對企業的生產力毫無幫助,只是和其他投資人對賭),磨擦成本甚至升的更高
- 債劵的優點:會到期,即使要等很久,但終究可以重新議定合約條款
- 假如眼前或未來的通膨率讓投資人的舊票息看起來很吃虧,還可以拒絕履約,迫使發債公司顧及其利益,而提高目前的票息。
- 而股票持有沒有時間限制,投資人既不能退場也不能重新議價,所以當股票要全盤修正時,就可能不會出現12%的利潤,此時反而投資債券比較好,尤其當兩者報酬率相當的時候
通膨期間,企業如何提高股票報酬?
- 增加周轉率(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即公司營業額相對於總資產的比率要提高
- 應收帳款-應收張款會隨著營收成長而等比增加,除了實質銷貨量增加,使得現金應收帳款數字上升之為,通膨也會促使應收帳款數字上升,這方面沒有改善空間
- 存貨-長期來說存貨的移動趨勢會與單位銷售量趨勢吻合。但短期來看,實質週轉率可能因為特殊因數影響而上下波動,例如預期成本或銷售瓶頸。
- 使用先進先出法或後進先出法來菇純價值,只會改善報表上的周轉率,反而會衍生出其他問題
- 固定資產-假設通盛對所有產品都產生相同程度的影響,娜只要通膨高升,初期都會推升周轉率,因為營收會立即反映新的價格,而固定資產帳目只會反應緩慢的變動,換句話說,現有資產會慢慢被淘汰,而取代的資產將會以新價格購入。
- 所以一家公司 重製固定資產的數度越慢,周轉率就會潘的越高,但重製周期結束後,周轉率也會跟著提頓下來。假定通膨以穩定速度增加,那公司的營收和固定資產也開始按造通膨率增加
- 總結:改變財報計算方式的確可以改善周轉率,有些因為營收增幅大於固定資產,有可能提升周轉率(前提是通膨加速),但這些都只是小幅度的,並不足以大幅改善資本報酬率
- 降低財務槓桿的成本
- 辦不到,因為在高通膨時期,通常借貸成本會更貴,而不是更低廉
- 通膨率激增下,創造資本需求攀升,出借資金的貸方越來越不信任長期合約,進而越來越挑剔,融資成本也就越來越高
- 增加財務槓桿的額度
- 上市公司找就已把能夠借錢的方法用盡了
- 跟買房子差不多,通常獲利越好的公司,可以貸到的錢越多,且利率越漂亮
- (一家沒有負債且能夠提供12%報酬率的公司,絕對比報酬率相當但負債沉重的公司好,這也代表現在的報酬率,很可能比以前相同數字來的差(通膨))
- 許多公司在高通膨下,可能會更仰賴財務槓桿,以支撐股東報酬,而管理層可能會走向融資,因為他們需要大量資金,通常只為了保持與過去相同的業務量,又希望同時借助融資,不至於縮減股東配息,也不要因為通膨而讓公司失去吸引力。所以公司管理層的反應通常是大肆舉債,幾乎不考慮成本。
- 然而因為 公司負債比提高,會導致信用評等下降,進而增加利息成本
- 總結:在高通膨時代下,財務槓桿是很難下降下來的,因為整體盤算下來,交高的融資成本可能抵銷增加財務槓桿的利益
- 政府降低所得稅
- 政府可以算是拿A級/B級/C級股票,公司股東則是D級。(美國有聯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三個稅收)
- 而ABC三級是最好的股票,因為可以隨時提高自己佔據公司盈餘的比率,別妄想可以控制ABC類的人,D級只能自求多福
- 提高利潤率
- 很難,因為看統計報表,稅前利潤(營業利潤)佔營收的 ? %,在通膨時期佔 ?%,反映出公司獲利不升反降。
- 除非企業"重置成本"來為產品定價,那才有可能曠增率利潤
- 重置成本-重新購入同樣資產,所需的全部成本
- 但項是石油/鋼鐵/...擁有寡占力量的公司,卻依然不賺錢,代表他們必然很克制自己的定價政策
- 有些項是政府介入或其他,臺灣像是中鋼會分潤
- 巴菲特就以上四點給予總結:沒有任何一個手段,可以在高通膨期間能夠發會用處
通膨率如何吸光股票的報酬率
- 帳面價值和市場關係
- 假設報酬率不變的情況下,股價越低,報酬率越高,而高通膨帶來提高股價,代表報酬率反而是降低的
- 稅率
- 稅越高,代表股東可以分的報酬越少
- 通膨率
- 誰都無法得曉得通膨的走向,幾年前這些人(政客/官員/學者/...)還以為只要這裡、那裡調整一下,斯業率跟通膨率就會像訓練有素的海獅聽從指揮
- 而政府或議員,若能立法帶來短期利益,來得到連任的報酬,哪怕他們通過的法案終將導致人民長期痛苦
- "政府和議員大多都誓死反對通膨,卻又誓死支持製造高通膨的政策"
- 總結:在這樣的前景下,恐怕也吸引不到大批投資人進入股市,原因不是因為股市下跌,股市股市分明是上漲,但他們還是沒有獲利
- 解決之道:持續創造新的資本資產
- 若想看到重大經濟改善,就需要大幅增加實質資本,以購買現代化生產設備,如果只有充裕的勞力,蓬勃的消費意願,堅定的政府承諾,而整個產業卻沒有持續創造,配置昂貴的新資本資產,結果只會導向無比沉重的挫折感
上市公司削減股利的障眼法
- 認購新股來配息
- 以這種作法公司發行新股換回資金。反而讓稅收機關抽走龐大資金,也有可觀金額流入股票承銷商手中
- 總結巴菲特對高通膨的結論:在高通膨時帶,所有彆腳的投資選項中,股票可能還是最理想的,"只要買進時的價格夠低",這一點就能成立
巴菲特:花一百萬美元買進公司的理想時機,是這支股票真的的價值為兩百萬,而外來五年價值將上漲到四百萬元的時候。
許多併購案進行時,智商碰到腎上腺素,就敗陣下來,志在必得的興奮感令追趕的人盲目,使他們對緊追不捨所衍生的後果視而不見
根據我們經驗,那些營運成本以居高不下的企業,主管多半本領過人,還是能找到繼續增加開銷的新方法,反觀向來開支錦簇的企業,主管還是想得出削減成本的額外手段,即使他的成本已比同業還低。(所以尋找後者)
組織精簡讓我們把時間都花在管理業務上,而不是互相管理對方
如果遇到買下一家公司全部財產,使溢價金額無比龐大,巴菲特的策略是買下部分併購。即買下部分(一定比例)股權
- 另外以股票換股票的併購,因為買方公司的股票在市場上的售價往往低於真實價格(公司被低估了),而去購買已充分反應價值的財產(股票)
- "想知道自己要不要剪頭髮,千萬別問理髮師"
- 但最好的方法是拿貴的股票,去換便宜的股票
管理者和投資人都必須明瞭,會計數字只是評估一家企業的開端,而非結束
- 績效不佳的管理階層面對積弱不振的營運表現,採取的反應,往往是漏洞百出的會計項目
- 主管面臨績效惡化,若是改採用比較彈性的評估制度,意圖通常不言而喻
葛拉漢:尋找因為某種因素讓股票價值被低估的公司,買進股票就緊抱不放,直到市場反應出這家公司的真實價值
- 顯然這樣的公司難找,巴菲特說「你得等到三壞零好的時機才出手」
巴菲特過去收購其他企業大量股份的慣例是買進股票就持有好多年,最後變成公司信賴的董事或顧問
公司買回庫藏股的唯一原因,是股價低於股票真正的價值
- 巴菲特觀察道:所有管理階層都說自己以增進股東利益為職志,可是身為投資人,你會想看到一個機制敦促他們這樣做,而且還能驗證管理層是否所言不假。
- (假設公司價值被低估時)買回庫藏股,可以算是測謊機,可以檢驗管理層心中是否有股東
只因為某樣東西不討好,人們就棄之如敝履,不過這卻是尋寶的好時機。華爾街人人都看好的東西,需要花大錢才買的到
好公司定義
- 擁有強勢品牌
- 股東報酬率高於平均值
- 資本投資需求較小
- 現金創造能力高
投資讓人廣泛的接觸許多無法直接經歷的東西,身為投資人能學習到意想不到的知識。例如什麼產業會遇到什麼問題
- 真正傑出的投資人,就會懂得回顧過去,學習資本配置。
- 親身經營企業,真的讓人全身上下體會到企業經營是怎麼一回事
控管成本,像呼吸一樣重要
- 企業不分好壞,任何部門所要員工數是固定的,因此無法容忍不必要的成本,和姑息這些額外成本的主管
- 每當一家公司宣布要推動削減成本時,代表這家公司沒有搞懂成本的真諦,因為控管成本是公司本來就該做的事,跟呼吸一樣
持有真正的好公司(優秀的企業),時間就是好朋友,反之,持有平庸的公司,時間就是敵人
- 雪茄屁股投資法(撿便宜):反正是白賺的,讓最後一口菸成為淨賺的利益
- 但是除非自己負責企業清算,不然不時和也不划算使用此投資法,因為面臨困境的公司,好不容易解決一項問題,常常又有另一個問題浮現
- 廚房裡要是有蟑螂,肯定不會只有一隻
- 以公道價格買一家卓越企業,遠勝於以卓越的價格買一家水準過得去的公司
- 選一樣簡單易懂的標的然後死抱,獲利遠超過解決難題
機構強制力-企業有一股看不見但卻一面倒的力量
- 機構會抗拒既定方向的任何改變
- 就像是慣性定律,害怕改變
- 就像工作量會自動擴張以填補可用時間一樣,公司專案或併購案終究也會吃掉所有可用經費
- 企業領導人對衝高業績不管多愚蠢,總是很快就得到支持
- 即拍馬屁文化
- 同業公司的行為,無論擴張、收購制定酬給制度,或任何動作,一定會遭到漫不經心的抄襲
- 而這些動作是出於組織動能,而非特人的貪念或愚昧
- 所以在管理公司時就要盡量減低其影響力,而此類型的公司通常就不會是優秀的公司
- 巴菲特所得到的教訓:只跟自己喜歡、信任、仰慕的對象做生意
巴菲特:回顧前塵往事,有很多事我但願當初作法不同,但我很少用後見之明來思考投資決策,只有當下真正做了,你才能到報酬
波動是機會,不需要β值計算風險
- 假如風險真的升高,則把投資組合集中,將可洽如其分的降低風險
- 真正的投資人歡迎價格波動,因為股市劇烈震盪,代表體質好的企業,其股價時不時會遭到不理性的殺低。當這種價格出現時,投資人根本不認為風險上升了,此時他們的動作大舉進入,不是測底忽視大盤,就是利用別人犯傻時,趁機下手好好撈一筆
- 再漂亮的數學算是底下,在那堆β值、標準差底下,其實埋伏著流沙
- 按編:不管有多會算,一旦遇到大問題(例如:外匯大貶...),也一樣沒辦法,而且數值會一直變,反而讓人越難離開
理性
- 把智商和天分看作是引擎的馬力,可是引擎的產出(效率),卻要是理性而定
- 建議,選出一個你最敬佩的人,寫下敬佩對方的理由,接著寫出討厭的人和理由,多練習仰慕對象的特質,除去討厭的特質,並養成習慣,就會變成自己的特質
為你心中佩服的人所效勞的組織工作,因為這樣會讓你充滿幹勁
波克夏只關注個別公司的價值,對於股市整體的價值並不太在乎(巴菲特教投資第一課)
- 事實上,股市的行為方式並不與價值連動,有時背道而馳的現象還非常久,然而或遲或早,價值終會出頭
- 投資的定義:是現在拿錢出去,未來拿更多錢回來,所謂的更多錢是實質的,因此需要考慮通膨
- 影響投資的兩大變數
- 1.利率
- 利率越高,股市下跌越深,因為投資人做任何投資所需要的報酬率,與他們購買政府公債所能賺取的無風險收益率(利息)有直接關係
- 所以利率一旦走高,其他所有投資標的之價格必須相應下降,而且降幅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才能匹配投資人的投資報酬率,反之如果利率調降,則會推升所有其他投資標的的價格
- 基本假設是:投資人今天換取一美元所需付出的成本,明天將會是多少,首要決定因素是無風險收益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有多高
- 2.企業稅後利潤(讓企業獲利,投資人才會賺錢)
- 企業利潤占GDP的多少百分比
- 投資人的典型行為是將眼前所見投射到未來,他們有個難以改變的習慣,是愛看後照鏡(過去的財報或...),不看前方的擋風玻璃(目前的阻礙)
- 所以他們對高利率、低企業獲利的"過去"很沒有信心,可是利率下降後,企業利潤開始攀升,雖然不是很穩定,確是相當有利的上升
- 3.自然是市場心理(巴菲特由額外加入)
- 因為在牛市,怎麼做都賺,所以經常不管利率是什麼水準,只怕錯過買股票的機會,造成一窩蜂的現象,反之
- 巴菲特總結:今天的投資人如果想要再為來十年或....拿到優渥報酬,三項先決條件必須成立一項(先說明前面兩項,最後才提第三項)
- 1. 利率必須進一步調降。
- 如果現在市6%,只要降到3%,光這因數就能使普通股的價格漲到將近兩倍,如果判斷會更低(如1%),那麼應該買進真正的聚寶盆:債劵選擇權
- 2. 企業獲利能力與GDP的連帶關係必須升高。
- 但相信企業利潤可以長久占GDP6%以上的百分比或甚多,本身就是太過於樂觀的想法。因為就拿企業競爭,這個強勁因素就能把利潤占GDP比重往下壓,此外還有公共政策因素。
- 所以假設GDP每年平均成長5%,代表有3%的實質成長率(已經很理想了)加上2%的通膨,但缺少利率的幫助,股市總值不會增長很多。由於有股利收入,報酬會略微上升,但股票是以今天的價格出售,而股利卻是老早之前領的,對總投資報酬率的重要性因而下降
- 投資人也不能因為公司買回庫藏股來刺激每股盈餘,就指望股價會大漲,因為公司在買庫藏股的同時,也同時在發行新股,有些透過初次發行股票找買家,有些甚至對外提供股票選擇權,股價怎麼漲得動?
- 回到GDP5%的假設,提醒各位這個影響實質報酬率的變數是有限的,假如整體企業的獲利每年只成長5%,你就不能期望上市公司市值享有每年12的成長,或更高
- 不論什麼型態的資產,長期的價值成長速度都不可能快過盈餘成長,這是牢不可破的事實
- 別忘了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投資人除了企業盈餘外,得不到被投資公司的人和好處。當然你我都能用越來越高的價格把股票賣給對方,但事實上只是互相把價格越攀越高的持股賣給對方(假設500大企業只是一家公司)
- 但這些球滾來滾去都不能出場,因為賺到的錢還需再投入。但這群人的買賣經驗絲毫不受影響,因為他們的命運依然與企業利潤掛勾,到最後(從現在到世界末日),這些企業所有權人整體真正能拿到手的(股價賺賠互抵後),也只是長期下來企業所賺的盈餘罷了
- 摩擦成本-"幫手"從不幫你賺錢
- 因為這些"幫手"需靠這些賺錢,例如做市商的進銷價差、佣金、手續費、管理費、保管費、統包帳戶服務費、有先還有定月刊的費用。這些都會是成本之一,所以投資人必須正視自己所負擔的摩擦成本
- 投資人被宰的唯一途徑就是負擔高額的摩擦成本,或妄想大敗市場
- 產業有前景,不代表投資會獲利
- 3.
- 也許你是個樂觀派,相信即使整體投資人獲利不佳,你個人仍將大有斬獲。在資訊革命(巴菲特衷心看好此發展)的今日,這樣的想法特別具有誘惑力,股票經紀人會告訴你,只要推重明顯贏家,跟著潮流走就對了
- 但可以用來檢視過去讓美國改頭換面的兩個產業 汽車業與航空業
- 以前汽車有2千個品牌,最後剩下3家
- 所以當我們遇到物換星移的事件,有時預測輸家比預測贏家容易多了。雖然很清楚某個產業的重要地位,卻依然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對象,因為料不准那些公司會賺錢。
- 不過還是有勝算很高的決定可以做--逆向思考有時比較管用--,賣空馬匹,因為借馬匹來避免被軋空袋容易了(注:有車後馬匹數量銳減)
- 再以航空業為例,目前為止航空業到目前為止,都還不太賺錢
- 就別提收音機和電視機製造業
- (按編:在金山賺到錢的是賣工具的)
- 所以從這些行業的歷史學習一項教訓:投資的關鍵並非評估某個行業對社會有多大影響,也不是預估他未來的成長幅度,而是推斷特定公司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夠維持那項優勢多久。擁有夠寬闊的、可靠的護城河保護的產品或服務,才曬企業為投資人創造報酬的法寶
- 失望正是一開始期望過高所造成的
巴菲特:我所支持的政治人物,不考慮黨派,只要我認為對方對重要一提的裡面與我相同,就會站在他們那邊
巴菲特喜歡合理價格(因此避開投資銀行出面拍賣求現的公司),能夠創造現金流的公司,尺外這些公司還需要擁有能幹,誠實,值得信任的管理階層
- 巴菲特常說:我寧願買起伏不定的15%資本報酬,也不要平平順順的12%
- 按編:因該也是要都在15%以上起伏不定
- 要做自己懂得事業,而不是大起大落的行業
- 不買科技股是因為無法掌握科技公司未來10年的現金流量
- 巴菲特:我不碰我不了解的產業
- 對原本的管理者說:繼續做你們本來在做的事,我們絕不會要求打擊率4成的棒前選手改變揮棒姿勢
股價與GNP的關係(巴菲特教投資第二課)
- GNP不影響股市,利率才會
- 世界不分何時何地,只要利率有一丁點變化,就會改變所有金融資產的價值
- 包含農地、石油庫存、股票,以及其他任何金融資產
- 所以儘管那些年頭美國的GNP大幅燿進,也無法推動股市上揚
- 當這兩個因素反轉,GMP成長明顯較低,但股市卻蓬勃方展。
- 首先是因為投資獲利能力大為增加
- 其次是利率重跌,讓未來的美一塊錢的利潤的價值比目前高得多
- 在大多頭時期,為什麼有些指數反而下跌
- 因為 投資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也就是投資人習慣以後照鏡為師,投資決策往往受剛發生的事件左右
- 按編簡單說就是看後照鏡開車
- 在"長期投資普通股"一書,有個假說:股票在通膨率高的時期比較容易上漲,反之債劵在通貨緊縮表現較佳。這項假說的推理無懈可擊
- 然而該書開篇還有幾句話...如果無法佐證希望證明的理論,那麼理想的做法事放手,然後追蹤這些事實,看看他們最終倒想何處
- 就如同達爾文所說。死守自己的信念是人類的天性,而近期經驗有特別容易強化信念--這是人類的性格缺陷,也影響股票在大多頭市場和冗長廷帶期間的動向
- 按編也就是因為沒事找事做或是因為"手氣好"所以認為之後還是一樣的行為
- 有如同凱因斯所說,為什麼股票一般獲利優於債劵?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企業盈餘,藉此創造更多利潤以及股利
- 投資人用後照鏡的觀點
- 凱因斯寫到:根據過去經驗所建構的論點,如果應用於未來......是很危險的事,除非當事人分得清楚過去經驗之所以成立的各種原因。
- 如果做不到就可能落入陷阱,誤以為經驗能在未來重現,殊不知除非未來所有的條件和過去一模一樣,否則不能如此期望
- 別以為只有散戶投資人才會受制於後照鏡觀點,專業的經理人也會,股票變便宜了,他們反而縮手了
- 用漢堡來舉例,一般漢堡店便宜了,大家都很高興,反之。但股票為什麼會是唯一例外呢?股票變便宜了卻沒有人敢買進
- 按編股票也應該要是便宜買,貴了賣才對,做生意都是這樣
- 專業經理人不是用自己的錢投資,應該只會做最合理的選擇,不會被貪婪扭曲決定阿,但事實上專業經理人的行為和投資新手根本沒有區別
- 按編 大猩猩隨機選的績效都可能比較好
- 投資股市中的"偽裝債劵",更有賺頭
- 巴菲特:我向來不擅長預測股價的短期走勢,過去如此,未來也會是如此。未來不管多久以後,股價會是什麼樣子,我一點也不清楚
- 但預測長期走勢很容易,如葛拉漢所說:雖然股市短期作用好似頭鰾機,但長期來看,他的運作方式宛如體重機。(貪婪與恐懼在投票的那一刻扮演重要角色,卻不會再股價的體重機上留下痕跡
- 偽裝債劵-現在買進的話,價格低於帳面價值,而且還有13%獲利
- 名詞解釋:債劵有到期日,且會支付一連串的小額票息。反觀股票是索求特定企業未來蜂片盈餘的金融工具,對方可能以股利、買回股票的形式支付,也可能在公司出售或清算之後安排補償。這些付給股東的東西事實上形同"票息"
- 不過企業整體所有權人可以得到什麼財務報酬,將是這些票息的數量和時限而定,而估算這一切的數字,就是投資分析的真諦
- 股票長期績效必定勝過債劵,而我投資多年來,大部分時間上述論點都成立。不過就凱因斯提醒我們的,股票優於債劵的情況並非永遠不變,只有在特定條件普遍存在時,股票才擁有優勢
- 按編 價格便宜的時候,不然債劵會優於股票
- 不可以把預估的報酬列入財報,巴菲特再說有關於美國退休金帳戶的預估數字
- 如何看準大盤走勢?
- 根據過往紀錄,證明股市偶爾會爆發極度不理性行為,這是很具說服力的教訓,想在股市中有斬獲的投資人,最好學習如何應付下一波不理性行為。都資人需要解毒劑,在我看來量化就是解毒劑,如果你依據量化結果行事,雖然不見得會躍昇為聰明人,但至少不會淪落成瘋子
- 量化不用很複雜-股票的市值占GNP的比重-通稱 巴菲特指標
- 假如上述比重關西跌到70~80%,這時候買進股票可能獲利頗豐。如果接近200%,這時還買股票就是引火上身
- 按編 在上上面所說,還是要視情況而定,例如疫情的特殊關係,而使得利率低跟其他,也有可能會有其他狀況,
當大家在質疑巴菲特時,巴菲特說:從來不曾造成困擾。除非能夠獨立思考,否則永遠做不好投資。事實上,你不會因為別人表示贊同就變隊或變錯;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掌握對的事實和推論,到頭來那才是關鍵。我掌握的事實和推論正確,這點無庸置疑
當美國股票整體市值高出美國GNP三分之一,股價可能會繼續下跌,巴菲特說:泡沫雖然了,股價還是不便宜。
巴菲特投資守哲:投資人需要避免追買熱門股、爛公司,也不要預測股市高點
- 配發股利的公司並不都是好投資,許多十分誘人的標的其時風險相當高
- 併購的對象要夠大,是因為這樣才會對波克夏的財報造成影響。
- 按編:所以不代表只買市值夠大的公司,是因為波克夏所以才只能買市值夠大的公司
- 巴菲特雖然不介入管理,但不代表不懂,其時巴菲特對每一家子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入。尤其巴菲特最愛參與 定價這部分。
- 永遠不要指望賣在高點,當你買進的價格如此低廉時,就算脫手普通價格,也能大賺一筆
只有買方真正了解產品的風險和定價,才可以安心購買樂於尋找定價錯誤的契機(產品/企業/包含衍生性金融商品...)
衍生性金融商品
- 要求在未來的某一天支付價金以換手的工具,都屬於衍伸性金融商品
- 再保險跟衍生性金融商品容易製造出來誇大的公告盈餘,而這些錯誤不是故意犯下的,只不過反映人性的某一面,對自己投入的心血,總是抱持樂觀的看法。
- 然而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也有做假帳詐欺的巨大誘因,因為衍生性金融商品買賣通常按"市值計價會計"所估算的"盈餘"付款(分全部或部分款項),然而因為常常沒有實際市場,所以只好採取"按模型"的方式作帳。這樣就容易產生舞弊的空間
- 而最後就會產生了"按神話定價"的模式(再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應收帳款轉成資產負債表的現金時,就會發現非常不妙)
- 而公司股東卻要過很久才知道先前公司的盈餘數字是捏造的
- 按編:也就是按模型計價 最後都可能演變成 按神話計價
- 在還沒有FED之前,體質弱的銀行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讓體質強的銀行憶起被拖下水,所以FED就是為此目的出現的。
- 可惜保險和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得不到FED的幫助的,所以容易造成:連鎖效應
- 查理和巴菲特讀完銀行有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說明書後與他冗長的備註,只發現他們指弄懂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弄不懂這家銀行承受的風險究竟有多高
投資垃圾債劵與投資股票類似,兩者都需要計算價格和價值,也需要過濾好幾百檔股票,篩選出少數夠吸引人的報酬/風險比率。我們希望每一次出手都要得到出色的報酬
巴菲特被評為 簡化論者:是指相信複雜的事物,可以拆解成簡單幾個部分來解釋
假如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就不算真正擁有那個能力/技能
不管想要完成什麼工作,最和邏輯的做法,就是找到比自己更勝任的人做這份工作
投資的風險不該已貝他值(股價的波動性)來衡量,而是以可能性(經過合理推論所判斷的可能性)來衡量,也就是某像投資造成業主持有期滿時,購買力不增反降的可能性有多少。資產的價格可能大幅波動,可是只要持有期間屆滿時購買力可能增加,那這項投資風險就很小
- 第一類投資貨幣抗不了通膨(包含貨幣市場基金,債劵,抵押貸款,銀行存款和其他工具),這些以貨幣危機處大多被視為安全無虞,事實上卻是危險係數極高的資產。
- 貨幣持有者持續不斷收穫定期利息和回收本金,也無法彌補損失,更糟的是,這樣的結果會一再上演。政府決定貨幣的最終價值,系統性力量也會迫使政府採取引發通膨的政策,而這樣的政策偶爾會失控
- 除了流動性需求和必須遵守的法規之外,可以購買貨幣型證劵在以下兩種狀況
- 因特定發債公司價格遭到誤判時,例如偶爾出現的垃圾寨劵大混亂
- 不然就是因為 利率 調升到某個水準時,買進高等級債劵,一旦利率回跌,就有可能獲得可觀的資本利得
- 促銷債劵的人說他們提供無風險的報酬,可是現在他們的價格卻帶來無利潤的風險(諷刺)
- 第二類-貴金屬不具生產力
- 這類的投資需要相當多的買主,而這些人之所以動心,就是因為相信還有更多買主跳進來,他們並不是基於資產可能增值而激勵而購買,而是因為相信未來還有其他人會比自己更想要擁有這些資產
- 像是黃金,而黃金的兩大缺點1.用途不大,2.沒有生產力,抱到天荒地老都不會變多
- 按編:荷蘭鬱金香,跟彼特幣或其他沒有與實體經濟有關係的虛擬貨幣都應該算是
- 這些宣傳手法都證明一件事:先合理假說加上廣為宣傳的價格,就能創造過度氾濫的盛況。在這些泡沫當中,原本心存疑慮的大批投資人像市場呈現的"證據"屈服,於是買家數量越來越龐大,足以讓大家搶搭列車繼續奔馳一段時間,然而泡泡吹得太大了,最後免不了要破裂。
- 這時有句古老的諺語有可使用"一開始聰明人做的事,傻瓜等到最後才做"
- 巴菲特把黃金帶入A堆,資產(食物/石油公司)帶入B堆,在兩個等價後,放百年會發現A推的價值成長率絕對比不上B堆
- 這兩類投資工具在人們恐懼地當下最受青睞 : 憂慮經濟崩盤促使散戶投向貨幣資產,特別是美元資產,若是有率貨幣崩盤,則加速轉向黃金之類的貧瘠資產
- 而有時候會聽到市場有人喊說"現金為王(2008)",但事實上那時才事買進的好時機,同理80年代聽到的事"現金是垃圾",然而當年固定收益投資的報酬率之佳,所以在那些情況下,尋求群眾支持的投資人為了那些心理安慰,付出昂貴的代價
- 第三類-投資具有生產力的資產-巴菲特最喜歡的投資工具
- 無論是企業、農地、不動產,理論上,在高通膨時期,這類資產應該能夠創造出足以維持其購買力的產出,同時只需要最起碼的新資本投資
- 按編 也就是在產出新的產品或本來的產品,不再需要投入過多的資產,例如買機台或是...,只須購買所需要的材料
- 也就是買"乳牛",將生產越來越多的"牛奶",而這些企業的價值並非取決於交換媒介(貨幣或...),而是是他們生產的牛奶能力而定。乳牛主人賣的牛奶的收入會越來越高,就向是道瓊工業指數上漲一樣,而且還會附贈許多股利
- 波克夏的目標就是擁有更多第一流的企業,我們的優先選擇是擁有整家公司,不過持有大量可在市場交易的股票以也可以接受
- 第三類投資的績效將是上述三大類型中的佼佼者,最重要的是,他也將是最安全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