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思考錯誤(Denkfehler)的觀念
- 指系統性的背離理性或系統性的背離理想/邏輯/理性的思考與行為。
- 此處的系統性指的是我們所犯的錯誤, 往往會有一固定方向。
- 存活者偏差(The survivorship bias):
- 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的高過失敗者, 因此人們總高估成功率而低估風險。
- 股價指數不能代表國家的實際經濟狀況,因為裡面都是存活的公司
- 失敗者不能出書, 無法宣傳失敗的心路歷程。大部分被信以為真的成功因素, 實際上也經常在失敗者身上看得到。
- 泳將身材的錯覺(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 將篩選標準與結果兩者倒因為果錯置。很多廣告以此法做行銷,
- 游泳會使身體健壯? 哈佛是最好的大學?,正確是身體健壯的才能游泳,好學生都去哈佛
- 就像化妝品廣告美女,不是用了化妝品變美,是本來美女就很美
- 過度自信效應(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
- 我們總是系統性的高估我們在預測上的知識與能力, 專家的情況通常更嚴重。
- 社會認同(Social Proof):
- 當我的行為舉止跟周遭的人相同時, 該舉止就是對的。
- 就算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事蠢事也不會因此變成對的,想想以前的科學跟現在的差異
- 不代表人多就是對的,所以某廠商說自己是什麼什麼的冠軍,請自動打上問號
- 沉沒成本誤謬(The sunk cost fallacy):
- 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好理由。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類似"已經投入許多XX在上頭"這樣的爛理由。
- 簡單說要分析當下不同選擇的成本,來判斷進退場,而非因為投入許多而盲目堅持
- 互惠(The reciprocity):
- 人類很難抵抗虧欠感, 最好別收禮 or 讓別人請客。
- 就像是某些公司給出大方試用,之後想要募款或什麼,讓人比較容易因為虧欠感而出資
- 確認偏誤(The confirmation bias):
- 所有思考錯誤之母。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傾向。
- 試著去偽證自己的理論,人類會做的事, 無非就是過濾新資訊使其符合己意,且有時會拿不相關理論來論證,想想看星座算命
- 這通常容易出現在宗教或是勵志書籍哩,有時向媒體也會有,內容含糊不清,再找來許多人證明(佐證),就好像是真的一樣,但事實上這些證明都什麼都不能證明
- 所以謠言止於智者
- 權威偏誤(The authority bias):
- 後見之明角度看,權威經常是錯的。但更嚴重的是,在權威面前,我們內心的獨立思考就會不由自主矮一截。
- ==>所以要獨立思考,不可盲目聽信權威或是什麼XX人士
- 對比效應(The contrast effect):
- 當觀察事物時, 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考的對象,容易會受影響而無法做出"絕對"的研判
- 就像賣場有些商品永遠都在打折,但可以合理懷疑打折價格才是賣方想賣的價格,原價只是要讓顧客"對比"
- 股票行情從來沒有真正的"高低",股價就是股價,唯一要考慮的問題是,在這個時間點上,會漲還是跌
- 現成偏誤(The availability bias):
- 我們會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一副世界圖像。
- 對於沉默的,能見度低,我們會自動認為發生機率低。而少數幾項轟動的, 惹人注目的, 我們卻一直記得。
- 人類思考是戲劇性原則, 而非量化原則。
- 和思考與自己常相左的人共識, 可減少此偏誤。
-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Die Es-wird 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
- 當專業人士對某些事一無所知或沒把握尚在摸索之時, 他就會請出"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這道具。
- 就像一些宗教,先把壞的說了,也不知道好的會部會來,一有好的就跑出來說顯靈
- 故事偏誤(The story bias):
- 故事會扭曲且簡化事實。但人類易被故事吸引,而不去注意理性或條列性的事實。故,廣告含故事內容較佳,容易吸引注意。
- 後見之明偏誤(The hindsight bias):
- 所有已發生的事,似乎都緊密地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對抗此bias非常難。
- 司機的知識(The chauffeur knowledge):
- 這裡司機指的是專門載著先知到處演講的司機, 名嘴就是"司機的知識", 他會背出"先知"的演講內容, 一般人基本上無從辨認。
- 真正有達到專家等級的, 對於很多問題的答覆一定會有"我不知道", 因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很明顯名嘴和司機都不是。
- 控制的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或影響某種事物;但事實上,根本無能為力。路邊有控制紅綠燈的按鈕, 其實一點作用也沒有, 但它確實讓人們心平氣和等待燈號。
- 激勵過敏傾向(The incentive super response tendency):
- 人們會對激勵有反應, 但由於人是自私的, 其激勵效果有時甚至會反效。
- EX1.獎勵撿到化石, 結果撿到化石的人會敲碎成很多塊, 然後分批上報。反而造成化石沒有成功保存
- EX2.別問理髮師需不需要剪頭髮
- 均值迴歸(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
- 極端的成果會與不極端的成果交相更迭。當氣溫創新低時,接下來幾天氣溫回升機率高。
- 萬物會往平均值的方向移動。
- 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一塊公有地供大家一起放牧, 個人為了增加產能, 會多放幾隻牛, 最後牛太多導致糧食消失而出現大危機
- 結果偏差(The outcome bias):
- 又稱為史學家誤謬(historian's fallacy), 我們總傾向用結果來做判斷, 但實際上應該以過程來做判斷才佳。
- 就像是剪刀石頭布冠軍一樣,贏到最後的人可能會有自己一套贏的理論,但那些是真的有用嗎?
- 選擇的弔詭(The paradox of choice):
- 選擇不能毫無節制地多,否則人很容易陷入為難,不知所措的窘境。選擇太多反而會在選後感到不確定, 甚至不滿。
- 大量選項會使人內心茫然
- 大量選項會導致不滿-因為不確定感增加,不知道哪個比較好
- 討喜偏誤(The linking bias):
- 當別人對我們愈表現有好感,我們容易向這些人做某種程度不理性的示好。
- ==>讓客戶真的覺得受歡迎, 是最有效的銷售方式。
- 廩賦效應(The endowment effect):
- 請不要緊抱著某件事物不放
- 當我們擁有某件東西,主觀上我們就會顯著地為此物加值。此效應不只在擁有者上看得到,在準擁有者也會有。
- 奇蹟(The wonder):
- 那些所謂不可能的巧合,雖然罕見,但絕對是可能發生的事。
- 團體迷思(Groupthink):
- 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每個成員都遵從或迎合一個被信以為真的共識, 最終這團體會做出愚蠢的決定。
- 所以最好找個專門唱反調的成員
- 輕忽機率偏誤(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 人類會對期待發生的事件之規模有所反應(ex.彩金的總額, or 電壓的強弱), 至於發生的機率,我們則近乎無感。
- 除了風險為零之外, 我們相當拙於明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
- 零風險偏誤(The zero-risk bias):
- 只有零風險可以治好我們莫名的恐懼,所以人類為了追求零風險,反而會付出更多資源。
- 什麼事都有風險,學著在沒有什麼事都是百分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
- 稀少性誤謬(The scarcity fallacy):
- 當我們被剝奪某個選項,我們便會認為如今變得不可能的選項比先前吸引人, 藉此回應選項的喪失,學者們稱此為"抗拒"(reactance)。這是一種自我安慰反應,心理學上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 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就是失去清醒。(物以稀為貴/機會不多, 敬請把握/只剩今天....etc.)
- 忽視基本比率(The base-rate neglect):
- 精確的描述誤導我們,讓我們無法面對統計的事實。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基金廣告, 教你定期定額,長期來看一定賺錢。
- 但實際上,主動式基金除了需要抽佣金(算%都是佣金)之外,長期來看也是被清算掉機率較高,幾乎沒有任何一檔主動式基金可以存活超過10年, 絕大部分更是5年內就被清算,這根本不適合做長期投資標的。
- 賭徒誤謬(The gambler's fallacy):
- 人類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可以平衡命運的力量。事實上,在各自獨立的事建中,並沒有所謂平衡的力量。賭場轉盤連續出現18次都是大,下一次出現小的機率並沒有比較大, 一樣都是1/2,但一般賭徒會開始去賭出現小。其實,這時你應該去懷疑轉盤是否被動手腳才對。
- 請仔細看你所面對的情況,究竟是獨立事件還是非獨立事件。
- 錨定(The anchor):
- 我們會拿一些熟知的事物當做出發點,借助此點推估出未知的事物。
- 但對於偶爾遇到的無法憑藉的情況,仍會愚蠢地使用錨定。以估價來說,標的物(房地產, 公司, 藝術品等)的價值愈無法估計,我們就愈沒有能力抵抗錨定,即使行家也是一樣。教師在為學生打分數時, 易受這位學生以前的成績影響。
- 行銷高手都深知, 在他們報價之前, 必須先將錨定設定好。
- 歸納法(The induction):
- 我們總是傾向從個別的觀察,推測得到普遍有效地確信,然而這樣非常危險。
- 舉例來說,鵝剛開始被農夫養時,不太敢吃農夫餵食的東西, 但隨著農夫每天餵食, 鵝失去戒心,開始相信農夫是真心對它好,等到它對農夫開始完全信任後, 農夫卻把它抓出去宰殺賣掉了,那隻鵝就是歸納法思考的受害者。
- 股市中也是, 所謂養套殺正是如此,當股民相信某一檔肯定會繼續漲,而壓全身進這檔時,剛好也是主力拉高後準備大肆出貨(高點往下狂賣的出貨方式通常比慢慢拉高出貨更有效率)。
- 歸納法就是這樣,只要出現一次反例,便有可能推翻掉上千次的證明。
- 富蘭克林說過:除了死亡與納稅之外,,沒有什麼是確定的。
- 損失規避(The loss aversion):
- 由於遠古時代的人生活在生命風險極高的環境中,因此基因延續下來的多半是小心翼翼的人,而我們正是這些人的後代。因此我們會把損失,看得比獲利還重。
- 在損失與獲利規模相同的情況下,損失所造成的反應,是獲利的兩倍。因此, 想要說服某人,最好不要從可能的獲利切入,而要從該如何避免可能的損失來著手。
- ex. 這產品可以防呆, 防癌, 防老化.....etc.
- 不需抱怨員工為何總龜縮,因為他們做對了不一定加薪,但做錯了肯定會付出代價。
- 壞事對人的影響總是強過好事
- 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
- 只要個人可以藉由團體混水摸魚,並且不會被直接看穿,這種效應就會浮現。
- 人類發展出一套敏銳的感應系統,使得我們摸魚而又不至於被發現(不會出全力做事, 但也不會完全不做事)。通常團體愈大,個人參與的程度就愈小。人類為了逃避責任,會想辦法躲到集體決策的保護傘裡,藉以分散責任。
- 由專業背景不相同的人所組成的團隊,是較佳的工作團隊。
- 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跟處在一群人的狀態下,人類的行為模式會迥然不同。
- 指數增長(The exponential growth):
- 人類可以直觀理解線性增長,但對"指數增長"沒什麼感覺。
- 物價漲5%,這樣講很多人無感,以70/5約14(70為計算倍增的固定數字),表示現在存款在14年後,價值只剩一半。這樣描述就可以讓很多人有感了。
- 當你遇到指數或成長率相關的事物,還是拿起計算器,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 贏家詛咒(The winner's curse):
- 一場拍賣會裡的贏家,事實上往往是真正的輸家。因為標的物的價值未明,而其實際價值很可能就落在各家所提出標價的中間。
- 股神巴菲特的忠告:千萬別去參加什麼拍賣
- 基本歸因誤謬(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當人們在解釋一些事情時,往往傾向於自動高估人物對於事情造成的影響。
- 在結果是負面的場合當中,特別容易發生基本歸因誤謬的狀況。比如說,我們往往會把發生戰爭的罪過推給某些人,但實際上一定是由眾多事情累積而發生戰爭。
- 另外,在聽音樂時,我們往往會把動人的音樂歸因為歌手技巧好,而忽略編曲者才是歌曲動聽的來源。
- 若你想了解某一部戲,請記得看戲時別只盯著演員看,要多注意影響演員的各種因素,其因果關係為何。
- 錯誤的因果關係(The false causality):
- 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 請張大眼睛看清楚。有時推論的方向會完全相反, 有時甚至沒有, 要留意。
- 有研究指出,家裏有較多書的學生,他們在學校會取得較高的成績。這也是典型的錯誤因果關係。
- 月暈效應(The halo effect):
- 我們往往會迷失在某個觀點上,並且用這個觀點去設想事物的全貌。
- 個人身上的某些特質(個性, 美貌, 年齡, 地位),會製造出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這特質會蓋過其他特質,並且會不成比例地對整體印象發揮影響。
- 情人眼裡出西施地狀況也是如此。
- 月暈效應會遮蔽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不清事物的真貌。因此,在面對各項事物時,請記得忽略他的特徵來看。
- 替代路徑(The alternate path):
- 舉凡所有同樣可能發生卻未發生的情況,都是替代路徑。
- 替代路徑是不可見的,正因如此,我們很少去想到它,而風險就在其中。
- 請看輕經由高風險替代路徑所導致的成功(賭博贏錢),反之,請看重經由無聊路徑所獲得的成功(律師, 醫生, 教師, 飛行員...etc),因為無聊路徑,才是真正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幫助。
- 預測的錯覺(The forecast illusion):
- 專家所做的預測,不會比隨機生成器所作的預測更準。
- 哈佛經濟學家約翰高柏瑞說:只有兩種人會做預測,一是無知的人,另一種則是不曉得自己是無知的人。
- 當所涉及的系統愈龐大,時間軸愈長,我們所能看到的未來也會跟著變得愈加模糊不清。
- 像是做出這樣預測的專家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說出?工作?身分?或是其他激勵機制,這位專家是為了什麼樣的目的做出這樣的預測
- 連結謬誤(The conjunction fallacy):
- 人類會直觀地對故事做和諧化或合理化的理解。所以合情合理的故事或較長描述會誤導我們。
- ex. 下列兩種情況哪一種較有可能 (a)法蘭克福機場關閉, 所有航班取消; (b)由於天氣惡劣, 法蘭克福機場關閉, 所有航班取消。
- 大部分人會選b, 然而由於a的描述涵蓋b,因此可能性較高的其實是a。
- 卡內曼的快思慢想提到: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思考,一種是直觀的/無意識的/直接的思考;另一種則是有意識的/理性的/緩慢的/吃力的/邏輯的思考。令人遺憾的是, 當有意識的思考還在暖車時, 直觀的思考早已飆過了終點。
- 請忘掉那些關於左腦,右腦的論調,真正重要的是直觀的思考,與有意識的思考兩者之間的差別。 直觀的思考有個缺點,它無法抗拒合情合理的故事。
- (廣告內容, 或是開店加上故事性, 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 框架(Framing):
- 對於同樣一件事,我們會因陳述方式有所不同, 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 ex. 研究人員擬定了兩篇對於肉品的陳述"99%不含脂肪"以及"1%含脂肪",雖然這兩句實際是指相同東西,但受訪者多半認為挑選第一種較健康。
- 而美化修辭也是框架常見的變種
- ex 1, 股市重挫-->修正。
- ex 2, 我們所遇到的經濟問題都不是問題, 而是機會。
- ex 3, 被開除的經理其實是重新出發。
- 此外,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整件事情的單一或少數面向時,我們也會被框架原則牽著鼻子走。
- ex, 買車只看引擎公里數,而沒仔細看各種零件的真實狀況。
- 推理小說若無框架,則其描述的謀殺過程便平淡無奇變成專業書籍。因此小說多以故事框架,讓整本書可以引人入勝。
- 千萬要注意, 沒有框架, 你什麼都無法描述。
- 行動偏誤(The action bias):
- 即使行動沒什麼幫助,人的習慣還是先做了再說。
- ex. 足球守門員幾乎都會往右或往左去猜方向,而踢球員實際上可以踢正中間。
- 當我們處於全新或情況未明之時,行動偏誤特別容易跑出來作祟。巴非特說過:在投資界,主動出擊並不代表有績效。
- 能夠掌握狀況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最好什麼都不做。
- 不作為偏誤(The omission bias):
- 舉凡作為與不作為都能導致損害發生的場合,便會出現不作為偏誤。
- ex 1:研究證明預防接種確實可以降低罹患傳染病的風險,但有些父母就是會猶豫是否讓小孩接種疫苗。
- ex 2:比起作假帳逃稅,我們會覺得單純漏報比較輕微,但實際上兩者的結果是一樣的。
- 在此偏誤裡多半的情況都是能夠一目了然的。辨識不作為偏誤是很困難的, 因為放棄行動比採取行動來得不明顯。
- 自利偏誤(The self-serving bias):
- 自利偏誤就是,成功的話功勞都是自己,失敗的話因素是外來的。會以如此狀況,是因為認錯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而我們通常會讓這樣的不舒服停損。
- 在這風險無法讓人一目了然的世界裡,自利偏誤可能會引發迅速的災難
- ex:雷曼兄弟的執行長, 一直稱自己是宇宙的主宰, 直到2008年.......
- 一些學術研究證明,無論男生女生,統統都會高估自己在婚姻關係中所作的貢獻。
- 防止自利偏誤的好方法:1.請仇人吃飯,並讓他批評自己 2.有仗義執言的好友。
- 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 我們不斷的工作,追求升遷,希望能夠藉此享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可是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會感到更幸福。學界稱此為"享樂跑步機"效應。
- 處在不幸當中,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高估情緒持續的長度與強度。
- 減輕此效應的作法:
- (1)盡量避免長期下來也無法習慣的負面效應(如通遠車上班, 噪音環境, 長期壓力)
- (2)對於物質的事物, 如分紅, 中獎, 車子, 房子, 請對它所帶來的效益抱持著稍縱即逝的期待就好
- (3)盡量讓自己有自主的時間與空間。
- 自我選擇偏誤(The self-selection bias):
- 每當我們自己是抽樣的一部分時, 要留意別落入自我選擇偏誤裡。
- ex 某雜誌透過每期寄送的雜誌裡附上的問卷,調查訂戶對本雜誌的滿意度,結果回問卷的答覆多半是滿意。這是因為不滿意的人不在問卷調查的對象裡。
- 聯想偏誤(The association bias):
- 是一種將沒有關聯的事物相互連結起來的傾向。此偏誤讓我們容易對決策品質造成負面的影響
- ex:我們只喜歡聽好消息, 厭惡聽到壞消息。容易出現問題很嚴重,但表面卻感覺不出有大事要發生的粉飾太平狀況。
- 巴菲特特別請他的公司執行長,好消息不用報,報壞消息就好。
- 我們得當心,經驗裡有多少智慧,我們就擷取多少就好,千萬別多拿。
- 好比一隻貓跳到一個熱爐子被燙到,之後他在也不敢跳到爐子上了,即使爐子是冷卻的也相同。
-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遇到問題習慣用"老方法處理",而非舊每個問題去分析裝況,因為直接聯想成一樣的問題
- 新手的運氣(The beginner's luck):
- 聯想偏誤有種特別棘手的狀況,也就是初期成功所形成的偏誤連結,賭徒們將此稱為"新手的運氣"。遇到新手運氣的人,多半會認為自己天資聰穎,擁有過人的能力或運氣,便跟著提高對外的投資或下注。然而長期來看,若機率回歸正常,
- 當自己處於成功時,別忘記多半是運氣造成的。
- 新手運氣有時會招致毀滅,破解方法:試著偽證自己的假設。
- 認知失調(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 對自己撒謊, 或想一些藉口, 讓自己好過一些。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 雙曲貼現(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 做決定的時間點與獲利的時間點愈接近,我們的情緒利率就愈容易跟著調昇。
- 因此我們對於"立即"(ex:獲利)會產生深切的渴望,因而被"立即"牽著鼻子走(後市確定看好的股票漲停,就有衝動急著想賣掉獲利)。
- 事實上,很少經濟學家理解人類會主觀地採用不同的利率去計算。換句話說,那些由經濟學家們所制定出來的,以固定利率為基礎的分析模型,實際上根本派不上用場。
- 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日後事業成功的一項可靠指標。因為能做到延遲享樂,代表我們愈有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
- 當我們越有能力控制衝動,就越能避免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