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班-公式

財務IQ
  1. 賺更多的錢
  2. 保護好你的錢
  3. 錢都編列預算
  4. 懂得用錢賺錢
  5. 善用理財資訊
成功的投資只需做好兩件事
  • 分清楚知與不知
    • 做投資要有根據,別根據不可靠或不可知的東西做決策
  • 確實遵守投資準則
    • 好的投資要對兩次,買一次,賣一次
巴菲特投資準則
  • 1.公司要夠大 (淨利大於5億元,上市櫃滿2年)
  • 2.不會變的公司,穩定獲利,簡單的企業,良好的團隊
  • 3.配得出現金 (配息50%以上)
    • 注意有以下狀況的公司
      • 常常辦現金增資或可轉換公司債的公司就是利空,尤其是大於淨值的案件
      • 配不出錢的公司,像是需要持續投入或資本密集的產業,像是面板廠
        • 但不需要持續投入的資本密集產業除外,像是鋼鐵業
      • 盲目投資,誤判景氣,公司老闆可能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 成長是靠利滾利來的公司,把原本該發給股東的保留盈餘來利滾利,但放在銀行的錢變四倍,也可賺到四倍的利息,是不該得到掌聲的。
    • 一家好的公司能產生多餘的現金(至少在初期之後),超過內部營運所需。公司可以透過配發股息或買回庫藏股來回饋股東,但是卻常被拿去做併購之用。
    • 所以公司最高使命就是維持高ROE,而非追求成長,若不能維持高ROE,就該把多餘的現金配還給股東,讓股東自己找其他投資標的。
  • 4.看過去5年ROE是否穩定
    • 高ROE,低盈再率
  • 5.老闆要有誠信 (董監持股至少10%)
  • 6.出價
    • 五年ROE平均 
      • 31%=0.31
      • 注意:以過去五年平均的ROE為基礎,設定未來可能的ROE,覺得保守一點,可以設低一點,可以自行判斷
    • NAV
      • 看當季最終的NAV
    • EPS = ROE * NAV
      • 0.31*14.4 = 4.5
    • 買進價 EPS * 12(為本益比預估數)
      • 4.5 * 12 = 54
      • 再拿54與現價比,如果比現價便宜就可買進
    • 賣出價 EPS * 40(為本益比預估數)
      • 4.5*40=180
    • 設定12為便宜,40為貴,但可以自行更動,巴菲特是設定15倍
      • 安全邊際,或是護城河
      • 但是便宜也要比銀行的利率高,不然沒有意義
    • 之後使用 股息折現公式
      • 買 = 息1/(1+r) + 息2/(1+r)2 + ...+息n/(1+r)n + 賣/(1+r)n
        • r = 平均報酬率
      • 買10元,年平均配1元,持有4年以後用9元賣掉,四年共賺30%,一年平均7%
        • 10=1/1+0.7 + 1/(1+0.7)2 +  1/(1+0.7)3 +  1/(1+0.7)4 + 9/(1.07)4
      • 再用此公式推演
        • MAX價值 = MAX股息 + MAX賣出價的本益比(r固定)
        • 結論:維持高ROE + 低盈再率
股價是否便宜
  • 過去五年公司獲利趨勢,是否需要投入資金擴產?
    • ROE是穩定或向上?
  • 產業地位是否穩固?,是否不容易被取代?
    • 好公司特質
      • 經久不變的產品
      • 獨佔(寡占或特許經營)/名牌/高市佔率
        • 名牌:消費者特許權,是指大家偏愛而願意付額外的代價購買某個牌子的產品
        • 有特許權的事業可以輕易提高價格,而且只需而外多投入一些資金,便可增加銷售量與市占率
      • 多角化能力強
        • 重點:應先看公司是否高ROE,低盈再率,再來檢視多角化或其他好公司特質,因為本業不好,多角化其他產品未必會有高ROE
  • 瞭解好公司價值,趁它受挫時收購
    • 好公司價值高於淨值,長期持有也可以享有複利效果
    • 撿便宜時機
      • 好學生月考考差了
      • 大盤的颱風來襲
      • 另外 GDP年增率 與 加權指數同步見頂或觸底
    • 景氣循環股
      • 要看懂迴圈才可以進場
投資公式(非一般會計公式)
  • 淨值:總資產-負債,也就是股東權益
  •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負債+(股本+保留盈餘)
  • EPS(Earnings Per Share):每股盈餘=稅後淨利/股數=蛋
    • 一般來說 EPS越高,股價越高
  • PER(Price Earnings Ratio):本益比=股價/EPS
    • 投資多少錢,可以生一顆蛋
  • NAV(Net Asset Value):每股淨值=股東權益(淨值)/股數=鵝
    • 股價低於 NAV 才是"超跌"(折價)
    • 如果大於 NAV 代表是"溢價"
  • PBR (Price Book Ratio ):股價淨值比
    • 這一隻鵝每公斤多少錢(還需判斷便宜的鵝是否健康)
    • 小於1代表跌破淨值,所以要注意該公司是否有狀況
  • RoE:股東權益(淨值)報酬率,稅後淨利/期初股東權益(淨值)=本期稅後淨利/上期期末股東權益=EPS / NAV(與公式差異在於都除以股數)
    • 最好五年呈現 一致 / 向上 / 景氣循環 
    • 用於衡量公司拿了股東多少錢,結果幫股東賺了多少錢
      • 需要資金卻只能產出低報酬的公司,成長反而對投資人有害
      • EX:100元賺30元,擴廠後再投入100元,獲利增加為50元,成長67%(50/30-1),但價值實際下降,200/50=25代表原本30元收益變成25元
    • 內在價值用ROE來定義
      • ROE>一年定存利率=>股價>NAV : 議價
      • ROE<一年定存利率=>股價<NAV : 折價
    • 股票不能一刀切價值型或成長型兩種。要能維持成長的同時,維持高ROE
      • 股價會再ROE線上下擺動
  • RoA:總資產報酬率,本期稅後淨利/上期期末總資產
    • 比例越高,代表公司運用資產獲得的效率越高
  • 殖利率:現金股利 ÷ 股價
    • 若算出的殖利率低於銀行定存利率( 1.4 % )那報酬率就太低,這樣的股價,就暫不考慮長期投資。
    • 殖利率最好是大於 5,穩定的股利發放
  • 流動資產比率=流動資產/總資產
    • 比率越高,代表公司應變能力越強
  • Eq%=自有資本率=股東權益/總資產
    • 一般認為75%以上算是財務健全,50~75%算是中等,50%以下是不良,但盈再率低的公司可以容許負債高一些,50%以上都算是正常
  • 存貨周轉率
    • 一般找到業界優良公司,並以此為基準,來檢視其他公司的周轉率是否有問題
  • 盈餘再投資率:簡稱盈再率,衡量資本支出佔盈餘的比率,
    • 盈再率=(固定資本4+長期投資4-固定資本0+長期投資0)/(淨利1+淨利2+淨利3+淨利4)
    • 大於80%算高,低於40%較好
好學生特質
巴菲特買喜斯糖果為例
  • 1972年-2500萬美元買下,淨值700萬美元,年盈餘420萬美元
  • 1991年-淨值成長2500萬美元,年盈餘42420萬美元,配息共4.1億美元
  • 分析
    • 1972年:ROE 60%(420/700),PER 6X(2500/420)
    • 1991年:ROE 169%(4240/2500)
    • 20年間共賺了4.28億美元(41000+2500-700)
      • (1991共配息+1991淨值-1972的淨值)
    • 卻只需再投入1800萬美元(2500-700)
      • (買下的錢-淨值(公司原本的價值))
    • 亦即每賺100元只需要再投入4元(1800/42800)
史考特菲茲
  • 1986年:3.15億美元買下,淨值1.72億美元,盈餘4000萬美元,併購當年配出現金1.25億美元
  • 1994年:淨值成長至9400萬美元,年盈餘8200萬美元
  • 分析
    • 1986:ROE 85% (4000/(17200-12500))
    •           PER 4.8X((31500-12500/4000))
    • 1991:ROE 87%(8200/9400)
    • 依據巴菲特年報說,史考特菲茲每年配息100%
為何要高ROE,低盈再率
  • 公式證明:假如投資500原在一家每年賺90元,但保留54元的公司
    • 第一年:90/500=18%
    • 第二年:90/(500+54)=16.2%
    • 第三年:90/(500+(54+54))=14.8%
    • 第N年:EPSn/(買進價+保留盈餘)
  • 以此來看,配不出現金報酬率下降的很快
選股流程
  • 必要條件
    1. 過去五年高ROE
    2. 低盈再率
    3. 經久不變/獨佔/多角化
  • 充分條件
    • 上市滿兩年
    • 年盈餘高於5億元
  • 買賣原則
    • 買股原則
      • 股價便宜(PER<12X)
      • 有時也可分批買進,或是設定好要買多少
    • 賣股三原則
      • 壞了(ROE<15%)
      • 貴了(PER>40X)
      • 換更好的
  • 股價漲跌不可知,所以便宜就買,貴就賣。沒觸碰到開關就別亂動持股
    • 專注於可以確定的東西,也就是"確定性
      • 長期不變的公司,可以衡量的確定性
      • 經營階層有效運用現金,可以衡量的確定性
      • 企業獲利回報給股東,可以衡量的確定性
    • 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與其設停損,不如好好檢討問題的原因,如果基本面沒有問題,倒不如分批加碼,這可能比停損更好。
  • Buy and hold 買進並持有,多種果樹
追終舊聞與新聞
  • 也需理解內容的涵義,並小心 近視理論
    • 像是一些影響股價的報導因數(景氣/利率/...),這些基本上對內在價值不會有影響,只會牽動股價而已,所以不用太理會,但要關注
股市觀念解讀經濟學
  • GDP國內生產毛額 = 營收
  • GDP年增率 = 經濟成長率 = 營收成長率
  • 匯率 = 股價
  • 利率 = 股利
  • 外匯存底 = 遊樂場代幣
經濟學派簡介-每個都處理不同問題
  • 供給 強 需求 強
    • 太平盛世
  • 供給 強 需求 弱
    • 凱因斯學派
  • 供給 弱 需求 強
    • 古典學派
  • 供給 弱 需求 弱
    • 供給面學派
門檻高的行業,獲利未必好,因為可能需要大筆資金投入,而門檻低的也未必獲利差,因為可能少數廠商就達飽和,再多就沒市場,反而沒人進入,所以還是判斷公司是否為好公司比較重要。(由下往上選股 TOP DOWN,專注於個股而非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