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書名:The Art of Strategy: A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Success in Business and Life
作者:傑拉爾德‧溫伯格
本書說了很多當顧問時會遇到的問題,而且說明了很多得做法跟注意事項,裡面有些重點法則就像是
作者:傑拉爾德‧溫伯格
本書說了很多當顧問時會遇到的問題,而且說明了很多得做法跟注意事項,裡面有些重點法則就像是
- 顧問第一法則:不管客戶怎麼跟你說,一定有問題。
- 顧問第二法則:無論問題乍看之下如何,問題一定出在人身上。不管客戶正在做什麼,建議他另一種做法。萬變不離其宗,人會出的問題若不是缺乏想像力,就是缺乏洞察力。對問題太過熟悉的人往往會不斷地重蹈錯誤的覆轍,緊抓著當初就行不通的做法
- 顧問第三法則:不要忘了他們付給你的薪水是按小時計費,而不是按解決問題的方法計費。
- 顧問第四法則:如果別人沒有雇用你,千萬不要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魯迪的大頭菜定律:一旦消除了你排名第一的問題,原本排名第二的問題就會自動升級。
草莓醬法則:果醬塗的面積越大,就會變得越薄。影響力和富有,就看你要選哪一個。
波定的反向基本原理:事物會演變成今日的樣貌,乃日積月累的結果。不去研究歷史,就會不斷重複歷史。這也是為什麼研究歷史是顧問的法寶,使他能看出別人所看不出來的端倪。
馬文的第六大祕密:知道該怎麼做(know-how)所得的酬勞遠不及知道該何時做(know-when)。說笑話就像做顧問,時機比什麼都重要。
顧問所販賣的商品是「改變」。大多數人在大部分的時候,做起事來都非常合乎邏輯,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是不需要顧問的。當邏輯行不通,才是他們真正需要顧問的時候。他們經常會遇到弔詭、兩難、或矛盾,簡言之,他們被「卡在那兒動彈不得」。
如果邏輯永遠能夠暢通無阻的話,也就沒有人會需要找顧問了。因此,顧問所面臨的總是充滿了矛盾的情境,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給顧問一個忠告: 不要講事理;要合人情。
書名: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
作者:傑拉爾德‧溫伯格溫伯格的軟體管理:一套四冊,主題分別是:
- 系統化思考
- 第一級評量
- 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
- 擁抱變革
內文探討了一些開發好的軟體的方法,並學習如何正確的思考(思考問題、解決之道,還有品質本身)。
溫伯格將軟體機構依做事方式(軟體次文化)分類如下:
- 模式0(渾然不知):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正循著一個過程在做事。
- 模式1(變化無常):我們全憑當時的感覺來做事。
- 模式2(照章行事):我們凡事皆依照工作慣例(除非我們陷入恐慌)。
- 模式3(把穩方向):我們會選擇結果較好的工作慣例來行事。
- 模式4(防範未然):我們會參照過往的經驗制定出一套工作慣例。
- 模式5(全面關照):人人時時刻刻都會參與所有事務的改善工作。
第一級評量:具有觀察事態如何發展的能力,並且有能力從你所採取的因應行動是否有效,來判斷你觀察的方向是否正確。
要有高品質的軟體,就要有高品質的管理,因此你需要具備三項基本的能力:
- 具有了解複雜情況的能力,你因此能為專案做好事前的規畫,並據此進行觀察及採取行動,以保持專案能依計畫進行,或是去修正原計畫。
- 具有觀察發生了什麼事的能力,並且能夠從行動要有成效而且符合當時情況所需的觀點,來解讀你的觀察所代表的意義。
-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即使你會感到迷惘、憤怒、或是非常害怕,甚至害怕到你想要當場逃離並找個地方躲起來,但你仍然具有做出適切反應的能力。
第一級評量,就相當於那種「信封背面的」(或英國人說的「香菸盒背後的」)計算。這種評量大多是粗略的(憑經驗但無精確數據為基礎的)草圖,適用於「直覺式的預估工作」。坊間一般談評量的書,多是談第二級或第三級的評量,但是軟體工程經理人日常會碰到的問題,則必須仰賴第一級評量。
面對專案、產品、同事、客戶等等複雜狀況,你想學著關照全局,進而將你所在機構的文化向上提升,你需要「系統化思考」,也需要有「觀察發生了什麼事的能力」,有了正確的觀察才可能有正確有效的行動。
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即使你會感到迷惘、憤怒、或是非常害怕,甚至害怕到想要一走了之並躲起來,但你仍然有能力採取合宜的行動。
在科技業,常常是技術能力最強的人被拔擢為主管,不管他們想不想當主管。然而,這可能是一個夢魘——因為,軟體業人士向來以「溝通技巧太差」而聞名。溝通不良,人際衝突不斷發生,怎麼辦?溫伯格認為:身為主管必須主動去改善「管理的品質」,想要改變別人之前,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思考模式,「如果你無法管理自己,就無權管理別人。」而且,有效的管理者必須知道該做什麼,而且說到做到,言行一致;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必須與言行相符。這就是本書所說的以關照全局(congruent)的作為來管理:要同時照顧到你自己的需求、其他相關人士的需求、以及情境或經營的需求。這樣的實用心理學,正是一般主管最缺乏的,科技工具也無法幫助你,你得要揣摩、嘗試、自我調整,還有本書提供的架構與內容可以幫助你。
由於每個人都不一樣,都各有偏好,根據梅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MBTI),在四個向度上,人可以分為:
- E(External,外向型)或I(Internal,內向型),依你如何取得能量。
- S(Sensing,感官型)或N(Intuitive,直覺型),依你如何獲取資訊。
- T(Thinking,思考型)或F(Feeling,感覺型),依你如何做出決定。
- J(Judging,判斷型)或P(Perceiving,覺察型),依你如何採取行動。
擁抱變革:所以必須去了解同事及員工,本書進而探討主管如何自我覺察、轉變成關照全局的經理人,不僅自己言行一致,也能夠因應他人「不一致」的行為,引導他人,以使得整個組織邁向最成熟的「全面關照型」組織。變革聽起來很偉大,其實就是改變,無論是組織引進一項新工具、改善流程、或是來了一個新主管,或是在個人層次的改善,都是一種變革。為了能夠成功變革,個人和組織都必須學習,能夠成長。
然而軟體這個行業,由於一直以來未能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軟體工程的環境,使得軟體產業在實踐品質與生產力方面,大多數都以失敗收場。為了改善糟糕的情況,大多數的經理人將錢花在工具、方法論、外包、訓練、套裝應用軟體上,而沒有用心去改善、或撤換掉那些造成這種後果的始作俑者--經理人。
- 「防範未然型」的文化具有四個特性:
- 它具有有效的模型,以協助人們在理智與情感上了解組織與個人的改變。
- 組織裡的員工(不光是經理人)有相當高的比例是擁有技能的變革能手(change artist),他們獲得組織實務上的支持,能夠使變革順利進行。
- 防範未然型組織總是前瞻未來,並且為變革做好規畫。在變革能手的協助下,這種文化知道如何堅持到底執行計畫。
- 防範未然型文化讓有計畫的變革立足於健全軟體工程實務的基礎上,使評量和預測得以進行。
本書的主題包括:常見的變革模型、薩提爾變革模型、外來成分(foreign element)、變革才能(change artistry)、變革能手(change artist)、個人對於變革的反應、設計債務、維護債務、統合規畫(meta-planning)、戰術性變革規畫、變革專案vs.軟體專案、流程原則與模型、為什麼專案會失敗、流程的三種含義、流程改善的三種層次、需求流程與管理、測試vs.竄改程式、正確地啟動專案、正確地維持專案、適當地終止專案、保護資訊資產、技術移轉的法則、以及六個附錄幫助複習本系列所運用到的觀念模型。
組織需要成長,個人也需要不斷學習,以因應變化,為未來做好準備。本書將幫助您成為傑出的軟體工程經理人,並有能力帶領整個組織進行轉型。也讓您的組織能夠邁向永續學習、持續改善。
以上內容出自網路